清軍繞過防禦堅固的大同府,從雁門關和平型關之間直插入北直隸,一時之間京城惶恐不安!雖然北直隸仍舊有接近三十萬的勤王人馬,但這時卻紛紛不約而同的鳥獸散,聽說清軍的鋒芒所指,就開始慌忙躲開;使得清軍如入無人之境,不足十萬的人馬有時一天竟然可以連續攻克數座城池!
洪承疇沒有料到清軍竟然絲毫不害怕後路被斷,而是一心向前衝擊;這一舉動並不是剛開始就如此,而是在大同府和他們攻防半個月的時間,突然放棄攻城,一夜間近十萬清軍繞過大同進入關內。
朝廷的督報一天數發,每一份都是要他立刻統兵出城殲敵,絕不可讓清軍危急到京師!
但卻無人理會洪承疇的苦處,到如今大同城陸陸續續的到來了十七八萬人馬;聞聽清軍已經入關,一些總兵將軍已經有些駭然!
憑借堅城和清軍打防禦戰他們不怕,但要他們出城去和清軍打野戰卻沒有這個膽量;
更不要說還沒有趕到大同的那些援軍,聽說清軍已經進關立刻按下人馬不再向前,更有人不管不顧的開始後撤,唯恐真的和清軍遭遇。
雖然勤王的各地人馬散落在三省之間,人馬還有七八十萬;但洪承疇這個天下兵馬總督能指揮的動的實在有限!
城中的這十幾萬人馬,除了四萬多人的‘洪家軍’可以完全服從他的安排之外,其他的人馬並沒有那麼聽話。
何況洪承疇知道這次清軍的總兵力,怎麼也有十四五萬人;進關的不足十萬,那麼其他的人馬哪裏去了呢?
毫無疑問,他們就在大同府的附近隱藏著,單等洪承疇帶兵離開大同城,下一步他們就會趁虛而入再次攻打位置十分重要的大同城!
清軍已經進關接近一天了,已經沒有了可以讓洪承疇繼續思慮的時間;就算明知出去很難追上全是騎兵的清軍,就算明知遇到清軍也很難大勝,就算明知一旦離開大同城也許再也回不來;可是他卻不得不遵照朝廷的旨意帶兵追擊。
否則洪承疇知道,就算他如今的權力大的不可再大,但再拖延一些時間,崇禎皇帝必然不會饒了他;等待他的將是撤職查辦,有朝中那些不分是非的言官添油加醋的說上一番,他洪承疇就算空有一肚子的報負,也將再無施展之力。
洪承疇收到來自陝西的戰報,得知陳奇瑜和左良玉連戰連敗,流賊已經基本將官軍趕出了陝西境內;而南直隸同樣被一股實力強勁的敵人威脅著!
“天下糜爛如斯,而軍中又處處受人掣肘;看來我將不得不做好戰死的準備了!”洪承疇滿臉的無奈;
小校來報說:‘湖廣總督借口南直隸有難,不經回報便帶著手中的三萬人馬離城南下;如今應該有些距離了。’
洪承疇心中暗恨,這些平日受到皇恩的勢力,一個個擁兵自重,哪裏將朝廷的危機放在心裏?隻是一味的保存實力。
孫傳庭沒有經過衛兵的通報便直接衝了進來道:“老師,學生接到了幾份邸報,上麵說清軍紫荊附近燒殺搶掠,製造著一幕幕的人間慘劇,朝廷下令我們立刻出擊,要將清軍殲滅在此,最不濟也要把他們重新趕出大同府去。兵部的軍令加蓋著陛下的龍印已經下到了學生這裏。”
洪承疇比孫傳庭大了不少,據說當初孫傳庭恩科之時,曾由洪承疇閱卷,所以孫傳庭總是在人前人後都執以學生禮!
孫傳庭這次來的意思非常明確,同樣前來詢問洪承疇打算什麼時候出兵?
雖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洪承疇的處境為難,但他隻能遵照朝廷的命令行事,這次前來就是為了催促老師趕快出兵,如果再拖延幾天,可以想象就算這次洪承疇打跑了清軍,也難免落的一個不尊號令,不及時出兵的罪名,也許不會像上一任楊嗣昌那樣死在戰場上,但一定會被治罪。
洪承疇劍眉一挑道:“今晚亥時即刻出城,再不耽擱!”
孫傳庭明白洪承疇趁夜色出城的用意,知道他要迷惑城外留守的清軍,不讓他們知道他已經帶兵離去的消息,如此可以保證大同城不會立刻就被清軍攻破。
隻是大同的事情比起京畿的安危來又差的遠了,孫傳庭擔心的仍舊是洪承疇能夠帶走多少人馬,而這些人馬就算順利出城,又如何與強悍的清軍對敵?在他看來勝利的希望實在是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