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學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1 / 2)

教學園地

作者:李微

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是一個係統工程。如果教師隻注重知識的傳授,即使方法再好也不一定收到課堂的奇效,形成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學生複雜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能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

一個專業教師,在學校首先要學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但到了教學崗位上,在教學中又往往忽視這門學科的應用,不能將學科知識與心理學密切聯係起來,導致在教學中的平庸或失敗。究其原因,又往往把問題歸結給學生。學生是有原因的,然而教師在教學中難道就沒有責任嗎?教師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如何導,學生往往是聽你的。當然也有不聽者,那也不能一味地怪罪學生。如果教學離學生的心理要求太遠,或語言乏味,或言不由衷,或死板硬套,他們就會沒有興趣,因此而分心,有時還會打瞌睡。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教師隻管講,學生對某個知識關節不通,暫處於迷惑狀態,又不能問老師;教師看不出問題所在,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日積月累,便成了一座山,學生也就失去學習的信心,他的成績會好嗎?

這樣看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勢必造成不必要的教學損失。因此,一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方法的傳授,更應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教學是一個複雜的雙邊過程。它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心理過程。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摸索中認為,任何一種教學過程都滲透著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在認知過程中,教師應牢牢遵循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這是一般教師都能辦到的。但能否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滲透情感因素,這便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教學中,首先要關注學生,進一步全麵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性格、愛好,使之更好地貫穿在教學中,這叫做“因材施教”。這也是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來的經典理論。麵向學生,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這確實是個難事,但也不難。一個班具有良好心理因素的人至少應當占一半以上,心理因素不穩定的隻是少數,目標應瞄準這部分人。這部分人中有精力不集中的,有性格內向的,有意誌力薄弱的,有品質不好的,等等,這就是教師培養的對象,能起到以點帶麵的作用。江蘇洋思中學是全國教育界的榜樣,他們有一個信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滿意。”他們把入學後的新生中學習最差的作為培養的對象。

其次,將學生的情感因素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隻顧講課,應更多地注意差生的情感變化,多多重視他們。他們有一點進步,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及時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到有成就感,始終處於學習的良好狀態。還可以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讓他們上陣。無論他們成功與否,教師都應表揚鼓勵。在教學之餘,教師應經常和他們交談,拉近與他們的距離。這樣能解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使其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