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正如這首詩所說,自古以來戰爭總是殘酷的。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的肉搏,還是現代熱武器的對射。消耗的不光是人力物力財力,還有無數家庭的幸福,無數百姓的生命。
漢軍這次反攻彭城,劉邦也親眼目睹了這一路上的百姓們流離失所,四處逃難。各個縣城之中無不是廢墟遍地,哀鴻遍野。
“咱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當劉邦看見一個五六歲大的孩子正趴在一具女屍上哭泣的時候,他再也忍不下去,轉過頭去看向了韓信。
而此時的韓信正手捧著地圖,細細分析著戰況。這幾天來各地捷報頻傳,派出去的各路大軍都是無往不利,正是形勢喜人之際。所以他卻沒注意聽劉邦的話,當下也隻是點了點頭說道:“這不是挺好的嗎?”
劉邦聞言愕然,掃視了韓信兩眼,眼中忽然露出了幾分鄙夷的神色。聲音也變得冷淡起來:“韓將軍此言何意?莫非你認為百姓流離失所還是件好事?”
韓信聞言這才悻悻放下地圖,看了一眼周圍的狼藉,笑道:“大王,不知你可否聽說過一句話?”
“什麼話?”劉邦抱著膀子坐在馬上,眼中的陰冷也越發地濃厚,似乎是要將韓信給吞下去一般。
“這是一首詩歌,其中有句話說的很好,叫做‘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劉邦砸了砸嘴道:“此詩作的甚好,這般格式倒是見所未見。可就是不明白說的是什麼意思,你給寡人解釋解釋。”
韓信攏了攏袖子,這才緩緩說道:“詩句是何意我就不詳加贅述了,隻是我想提醒大王一句。若是大王要的是天下,那就不能因為百姓們受一時之苦而動搖決心。要知道,若是大王此次戰敗了,這些百姓們將長久生活在項羽的暴政之下。您說與其讓他們受一時之苦好呢,還是這輩子都不得翻身好呢?”
其實韓信這番話純屬是在忽悠劉邦。這個問題說到底就是個長痛不如短痛,還是短痛不如長痛的命題,就一般而言來說,必然是長痛不如短痛。就像生了病,明明把那個地方切掉就好了。可偏偏有的人就忍受不了那一時的痛苦,從而導致他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裏都日日痛苦,最終抱憾而去。
可是劉邦的內心裏卻對這個命題沒有概念。在他看來,能讓百姓們不受苦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非要選一種的話,他還是情願選擇長痛。
因為長痛畢竟不致命,而短痛發作起來卻是有著極大的危害。
韓信見劉邦還在猶豫,哪裏還不知道他又犯了殺伐不決的毛病,當即就喝斥道:“大王,您可別犯糊塗。您想想,此戰如果擊敗項羽,那麼百姓們或許會吃半年苦,死十萬人。但若是大王輸給了項羽,那麼百姓們就會吃一生苦,死傷那更是不計其數了啊。”
“可我實在不忍心看見百姓們因為我而受到拖累。”劉邦心有戚戚,他隻覺得彭城的百姓之所以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都是因為自己圖謀天下,從而惹得此處的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韓信聞言卻覺得腦子裏有些發昏,他從來就不覺得劉邦是個心懷天下的人。甚至劉邦在有的時候還表現得十分小氣,記仇,而且麻木不仁。
但此時劉邦這一番話卻是讓他在韓信心目中的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那大王您的意思是?”韓信心虛地小聲試探道,他生怕劉邦會一時抽風決定放棄這次進攻彭城的機會。
但隻見劉邦沉吟了一陣,忽然拍手喝道:“將咱們的軍糧分發給難民,將將士們多餘的冬衣也分發出去。此戰若是能勝,彭城之中的武庫隨將士們挑選。”
韓信腦袋中“嗡”了一聲,險些眼前一黑跌下馬去。打死韓信他也想不到,劉邦竟然如此善於拉攏人心,他說的這幾句話,無非就是將彭城之中的儲備給預支給了百姓,自己卻沒有絲毫的損失。可將士們的士氣卻在這一刻高漲了起來。
將士們一聽說隻要打下彭城,那麼倉庫裏的儲備,武庫裏的兵器可以任由他們挑選的時候。都顯得極其地興奮。
要知道漢軍因為新兵眾多,而且關中鹹陽生產力不足。所以將士們的武器都十分簡陋。雖然人人也都是裝備齊全,可跟楚軍的全副武裝比起來就差之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