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視角”觀“自然遺產”
專欄
作者:丁華乾
2014年6月23日,重慶金佛山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繼大足石刻、武隆之後,重慶的第三個世界遺產地。
申遺成功,值得大喜大賀,於是請官員談意義、邀專家談價值,都在情理之中。然而,筆者以為,在討論金佛山的“自然價值”時,不妨變換一下角度,用“文化視角”觀“自然遺產”,這對探討如何實現“自然價值”與“人文價值”的有機融合,使金佛山在後申遺時代的宣傳推介和深度開發進入一個新層次、新階段,頗有益處。
任何性質的世界遺產,都離不開人的主觀感知、主觀評價,所以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無論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還是澳大利亞南邦國家公園,無論是尼亞加拉大瀑布,還是巴比倫空中花園,無論是中國四川九寨溝,還是湖南武陵源……它們都不隻具備單一的屬性,而是具有多重屬性,有的直接就是雙料的,如安徽黃山就是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因此,在看待和宣傳某個世界遺產時,運用什麼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其實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用“文化視角”觀“自然遺產”,是一種科學的解析、評價方法。
以金佛山為例,它以“自然遺產”榮登世界高度,突兀於千山萬水,崛起於世界之林,但如果僅僅局限於“生態價值”“生物基因庫”“喀斯特台原”等自然要素,必然約束我們對金佛山立體、全麵、動態、本質的認識和評價,忽略人在體驗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中的新感受,忽略人們對金佛山“山即是佛,佛即是山”(餘秋雨語)的智慧評價。
沒有人的參與,就沒有人與自然的互動,也就沒有人的“再創作”,這樣的山、林、花、瀑、泉、洞……豈不是了無生氣?沒有靈氣、詩意、想象。事實上,由於有了人的參與,原生態的山水才有了無盡的魅力,讓自然形神兼備、充滿靈氣,才有雲海瓊閣、太虛仙境、桃園夢境之感,才會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等詩人吟山詠水的千古絕句,讓古今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沐浴日月之精華,透視山水之靈魂,聆聽大地之呼吸,感觸自然之律動,產生審美之愉悅。
同時,隻有用“文化視角”觀“自然遺產”,才能“跳出自然觀自然”,從世界大文化的角度、從遊客的角度,去研究“自然遺產”的形成、構架和特點,按照國際化、標準化、精致化、生態化的原則,照顧人的注意力、欣賞力、文化力,充分發掘並展示金佛山地區的自然內涵和文化內涵,如古佛巨洞、摩崖石刻、農耕文明、民風民俗、故事傳說、地下工場、熬硝文化等人文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金佛文化,並與武隆喀斯特、大足石刻結成重慶三大遺產地聯盟,相互提煉最精華的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旅遊線路,共同打造大金佛山旅遊圈,為重慶打造世界旅遊目的地提供強力支撐。
此外,隻有用“文化視角”觀“自然遺產”,才能深度發掘、包裝、建設好自然遺產。金佛山升位以後,當地政府肯定會借此契機促其擴大影響、上檔升級的。須知,自然的主人是人,人的思想方式決定行為方式。宣傳什麼,怎樣包裝,如何上檔?離不開旅遊開發者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離不開一定的人文思想指導。視野的遠近、文化的厚薄,決定了金佛山未來的走向,乃至於它的氣質。相比之下,簡單的封閉式保護,隻要舍得投入,並不很難,難就難在於保護中體現以人類為本、以自然為尊的理念,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尊重人類、尊重曆史、尊重文化統一起來,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金佛自然、金佛文化。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考慮金佛山的二次推介時,一定要力避簡單的商業炒作,力避簡單的重上金佛,特別是要走出“申遺成功等於圈山漲價”的老路,要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誠邀名家大師發表真知灼見,從高處著眼,從細處著力,在規劃、方案、建設全過程中,貫穿“以人為本”原則,將文化融入自然,將自然浸淫文化(如建造金佛山自然人文博物館,展示稀有化石、動植物、根雕、書畫、實物等),從整體上提升金佛山的價值,創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諧境界,使其能與泰山、黃山、峨眉山、武夷山一樣,名滿天下、享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