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與協同治理理念
前沿彙
作者:閆婷 高凱 季發 崔指南
摘要: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話題,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概念和機製。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並非政府單方麵能夠解決,協同治理的引入與應用是解決城市化進程中一些重要問題的有效方式,也是繼續有效穩定推進城市化的必然方向。
關鍵詞:城市化 協同治理 政府 自主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7.5%,在全球城市人口增長中,2009到2025年期間,中國城市人口的增長將占全球的21%,2025到2050年期間,將占20.7%,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城市人口數量最大的國家。
城市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已經提出實施城市化戰略,統籌城鄉經濟發展。2013年12月13日的中央城市化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分析了城市化發展形勢,明確了推進城市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2014年3月16日公布的《國家新型城市化規劃(2014—2020年)》更加明確和細致地闡釋了我國城市化的各項目標。
為了實現我們在城市化過程中的規劃和構想,真正實現合理城市化並通過這一過程推動和促進我們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必須深入了解城市化本身的特點和規律。發揮協同治理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也必須首先理解協同治理思想的內涵。
一、城市化進程的複雜性
城市化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城市化是一個與經濟相輔相成、自然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城市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麵的內容: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提高的過程;城市化是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是一個國家創造財富的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是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一國中產階級形成並占主體的過程,是一個現代社會結構形成過程;是農村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統一過程;是一個城市文明不斷發展並向農村滲透和傳播的過程,是城鄉一體化過程。
由此可見,城市化不是簡單地將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農村土地轉變為城市土地,而是一個牽扯到方方麵麵的複雜過程。
城市化這一曆程的複雜性,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農村進城人口需要合理安置。這牽扯到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以及勞動力合理利用再生產的問題。其次,要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要做到合理規劃,有序開發利用,並且保障流轉後農民的安置和就業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要解決產業結構的問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不僅要實現農業生產向非農業生產轉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完善城市自身的產業結構,發展新型產業,以實現原有城市勞動力和新進勞動力的合理配置。
除此之外,相關的文化建設必須跟進。市民文化和公共精神的培養必須與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相適應。與此同時,政府必須轉變治理模式。隨著市民規模的擴大和公共精神的提升,市民對於公共服務的需求以及實現基層自治的呼聲將日益提高。如果政府不能妥善處理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城市化進程不但不能切實促進整個社會各方麵的發展,反而將帶來各種問題,阻礙城市化的合理穩步推進。
毋庸置疑,政府在整個城市化進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論是新進城人口的安置、公共服務的提供,還是城市規劃建設,都需要政府做出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政府在規製和提供公共服務方麵,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存在政府失靈的可能。城市化是一個複雜的動態化過程,對原有治理模式的路徑依賴以及相關的部門利益都有可能形成不利因素,不同程度地阻礙城市化合理穩定推進。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的良性互動、協同治理,不僅是有序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持續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有力保障。
然而,在城市化化進程中,協同治理的思路究竟能夠解決哪些問題,要解決城市化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否一定要采取協同治理的思路,這也是一個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
二、協同治理的必要性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將“社會協同”寫入報告中,表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充分認識到協同治理的重要意義。協同治理“就是在社會分工基礎上,通過社會組織的共同工作,實現社會係統的有序和持續發展”。《國家新型城市化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創新社會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