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模式探析
培訓部
作者:朱琪佳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是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的中堅力量,他們有著與傳統農民工不同的地方。本文從期望理論角度出發,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分析得出影響其就業培訓參與積極性、學習積極性的因素,再針對這些因素,提出在進行就業培訓模式構建時應當考慮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點和個體差異的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就業培訓 期望理論
2014年兩會大數據顯示,“就業”是最受關注的話題。2013年曾經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事實證明2014年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仍然不容樂觀,與此同時,我國也存在著“用工荒”現象。“就業難”和“用工荒”阻礙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兩會上政府明確提出: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解決就業招工“兩難”矛盾。
培訓模式的構建直接影響到培訓的效果,而新生代農民工是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的主力軍,以他們為研究對象更有現實意義。
一、新生代農民工概述
農民工是指擁有農村戶口,但是從事著非農生產的工作的人群。新生代農民工則指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2014年2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農民工工作有關情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誌明在會中透露:新生代農民工現已占到農民工的70%以上。從數據上看,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的主力軍,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以下特點。
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顯有所提高。由於有著較高的教育水平,他們的學習能力有了較好的培養,學習能力相對有所提高。他們也願意參加培訓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不斷地學習新的東西。在他們看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在如今的生活中是必要的。新生代農民工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中往往備受寵愛,他們對自己認識不足,抗壓能力減弱;他們對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傳統農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是為了生活,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除了增加收入以維持生活外,還有外出闖一番事業。新生代農民工中很大部分人有著從小就跟著父母在城市生活的經曆,城市繁華、便利的生活和開放的思想、文化吸引著他們,他們高度認同城市文化,渴望城市生活。
二、基於期望理論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的分析
期望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於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他認為激勵的大小取決於:一是被激勵者對某行動的結果看重程度;二是被激勵者預測的這種結果能實現的概率。對於如何使激發力量達到最好值,弗魯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型:
個人努力 個人成績(績效) 組織獎勵(報酬) 滿意
即個人的努力能否為其帶來目標績效,主要關注努力使預期績效實現的可能性大小;績效能否帶來相應的報酬,主要關注績效與報酬的關聯性大小;報酬是否能讓其滿意,主要關注報酬與個人需要聯係緊密度。
1.努力與績效的關係
弗魯姆認為這兩者的關係取決於個體對目標的期望值。而根據波特-勞勒的綜合激勵理論,努力與績效之間並沒有絕對關係。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到培訓中,努力能否取得目標績效還與個人能力、培訓環境有關。
第一,對目標的期望值:期望太大,自身學習能力有限。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較傳統農民工有所提高,但他們更加的高傲,好高騖遠,心浮氣躁。他們對自己期望往往過高,使得期望達到的“績效”水平高於自身實際能達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