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1 / 3)

論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人才開發

作者:王錦錦

摘要:為克服我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結構失衡、就業狀況低於預期、專業設置有失規範三種困境,必須使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從數量型向素質型、從單一型向複合型以及從傳統型向創新型的轉變。

關鍵詞:社會保障 人才培養 複合型 創新型

社會保障製度是西方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不僅被譽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也是個人享有基本人權的標誌。社會保障關係到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化,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對社會保障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深,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

一、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困境

我國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始於20世紀末。1998年教育部學科目錄中新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至今全國已有130多所高校開設這一專業。雖然經曆不足20年時間,但是社會保障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發展速度和規模令人矚目。這個時期也正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各種社會矛盾產生疊加效應,加上經濟體製改革陣痛和經濟生產、生活的不確定性表現突出,社會和經濟風險進一步向弱勢群體轉移。

社會保障專業適時而生,急切回應時代需要。在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社會保障專業培養出的一批專家學者在養老、醫療、反貧困、福利等方麵提出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議,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國情下,為政府進行科學全麵的決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盡管社會保障學科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精英人才,但在專業人才培養中也出現了三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人才培養結構失衡。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工作人員大約有150萬,專業學科出身的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說,社會上大部分社會保障從業人員並不是科班出身,他們沒有接受過嚴格正規的學科訓練。目前在職人員大多是轉崗轉行而來,以前多數從事勞動、人事、行政或其他專業工作。這與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的日益發展與完善極不相稱。專業隊伍的不專業狀況促使企事業單位為員工提供相應的職業培訓,但這些培訓項目往往缺乏係統和規範,培訓周期較短,難以深入學習,從培訓當中獲得的收益顯然遠不能跟專業出身的人相比。這些非社會保障專業科班出身的人員在社會保障政策或條例的執行方麵能夠盡心盡職,做到準確無誤,但是在社會保障政策的理解和解釋方麵就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滿足民眾期待。例如,為何要延長退休年齡,不延長退休年齡是否意味著是一種人文關懷,人文關懷與養老金可持續性如何權衡。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和學術涵養。

2.就業狀況低於預期。社會保障專業跟其他學科相比較開設時間較晚,但發展迅速,開設這一課程或專業的高等院校數量呈急劇增長態勢。這表明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大於供給。這種供不應求的預期為學生描繪了一幅非常誘人的就業前景,並激勵學生報考這一專業。但是多數研究表明,社會保障專業就業情況不及預期。就筆者針對武漢幾所高校社會保障專業就業情況進行的隨機調查而言,10%學生考取研究生或公務員,55%學生無法找到專業對口工作,26%學生從事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工作或進入銀行保險證券類公司,其餘9%學生失聯。人才培養必須符合市場需求。如果把人才當做一種商品,商品就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供求關係影響商品的價格,價格反映商品的價值。如果消費者不願意支付這個價格,或根本不需要這件商品,或者商品質量低下,那麼生產這件商品就是浪費資源。在歐美某些發達國家,從事社會保障領域的人員與勞動力比例大約是1:1000,我國社會保障工作人員與勞動力比例大約是1:7000,而且隨著每年參保人數的遞增,社會保障從業人員的缺口會越來越大。這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就業低下形成鮮明反差,值得人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