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增長低就業現象的成因及對策
就業之窗
作者:文華
摘要:中國的經濟要想繼續以現在的高速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解決當下的首要問題——就業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高增長、低就業”的現狀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善這種狀況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 高增長 低就業
經濟發展理論是研究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結構現代化演進過程的理論。傳統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意味著國家財富和勞務生產增加以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60年代後,這種觀點受到了若幹國家現實的挑戰,一些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但其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並未得到相應改善,低就業、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況仍十分嚴重。因此,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問題,提出中國經濟中高增長、低就業的成因及對策。
一、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就業問題現狀
“經濟增長了,就業率就提高了。”這是人們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世界各國規律性的現象。然而,這條規律如今在中國似乎不靈了,當中國正在為經濟增長歡呼時,卻發現失業率也在增長。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節節攀升,目前已增至約2400萬名,而農村還有1.5億富餘勞動力等待“消化”。“經濟高增長帶來高就業”的規律為何會在中國失靈?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平均速度高達10.1%,2001-2008年我國GDP增長速度分別為:8.3%、9.1%、10.0%、10.1%、10.2%、11.1%、11.9%、9.0%,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GDP跌至7年以來最低水平,但是從2001年至2007年經濟穩步回升來看,根據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業理論,經濟的高速增長應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就業率提高,失業率下降。但是中國90年代就業的增長率卻隻有1.1%,而在2001-2007年的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7年,而且遠遠高於20世紀90年代。此外,目前從中國GDP就業彈性係數的變化也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增長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呈下降趨勢。
經濟增長和就業是經濟發展中緊密聯係的兩個方麵。一般地說,經濟複蘇和繁榮將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改善就業並增加勞動者報酬,進而導致市場消費增加,物價水平上揚;反之,經濟衰退將減少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失業和減少居民收入並進而導致消費需求減少和通貨緊縮。因此,在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對於失業的治理和經濟增長的刺激其實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刺激經濟增長就意味著擴大就業,遏製過熱就意味著增加失業。宏觀經濟政策的決策者的反周期調控實際上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通過對經濟增長的調控來解決充分就業的問題。但在中國,情況則有所不同,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其相互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在對於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方麵確有共同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同步關係就有可能發生變化,甚至有可能出現就業和經濟周期不相關的局麵。例如,隨著經濟周期向繁榮發展,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導致消費市場疲軟,這種經濟增長對居民的經濟福利改善有限,當然不容易持久。這種傾向在中國已在發生。這說明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既有密切聯係,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一麵,又有不完全一致的一麵。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經濟增長是就業水平的基礎,而就業水平又反映了經濟增長的質量,但不合適的發展則難於帶來良好的就業局麵。
二、中國經濟高增長和高失業並存的原因
中國經濟增長本身——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在弱化。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為資本推動型,高增長主要來自高資本投入。這種模式不利於擴大就業,經濟增長本身對帶動就業、降低失業率不能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經濟的轉型——經濟轉型對失業問題的凸顯。就在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對就業吸納能力有限且逐漸弱化的同時,中國的失業問題卻由於經濟轉型而凸顯出來。經濟轉型不斷顯化原有計劃經濟體製下的隱性失業(城市國有經濟的隱性失業和農村隱性失業),造成城市失業率的迅速上升。體製轉軌是帶來大批農村和城市事業隊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有體製下,我國農村過剩的勞動力在戶籍製度的掩護下一直沒有顯現出來,呈隱性失業狀態,隨著農村土地承包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戶籍製度的淡出,農業富餘勞動力開始顯現:而原來城市“低工資,廣就業”的政策掩蓋了失業,但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城市富餘人員分離出來成為失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