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二字”人才觀
綜合
作者:劉勇 金杜宇
摘要:毛澤東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在長期革命與建設生涯中,汲取古今中外用人之道的精華,創造性地形成了兼具科學性和鮮明個性的人才觀,本文將其歸納為“又紅又專”的人才識別觀、“上山下鄉”的人才培養觀、“任人為賢”的人才選拔觀。毛澤東的人才觀,對於當代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等方麵仍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 人才觀
毛澤東曾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強調了人才在幹事創業中的關鍵作用。正因為他善於識別人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才使得中共領導的革命由“星星之火”壯大為“燎原烈火”,最終取得全麵勝利。毛澤東在火熱的革命建設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極具個人特色、時代氣息、實際成效的人才思想體係,其鮮明特點可以歸納為“又紅又專”的人才識別觀、“上山下鄉”的人才培養觀、“任人為賢”的人才選用觀。
一、“又紅又專”識別人才
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善於識別人才,隻有正確識別人才,才能正確運用人才。所以,正確的人才標準至關重要。毛澤東提出的標準是“又紅又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方麵的基本涵義:
第一,所謂“紅”,一是具有堅定的、正確的政治方向。他曾說:“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中國共產黨能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不利政治局麵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正是有這樣一個具有堅定的政治傾向的幹部隊伍。二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早在井岡山時期,他提名羅榮桓為紅四軍前委委員並建議任命他為第二縱隊黨代表,隨後又任紅四軍政委。他說:“為什麼讓他當黨代表呢?就是因為他老實。”毛澤東提倡“三實”的人才標準,不但他自己一生堅持,而且是新一代領導人提倡的用人標準。三是要做“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範。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計較個人的利益,不貪圖享樂,公私分明,大公無私。
第二,所謂“專”,一是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能力,能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裏手。二是要當“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代言人”的專家,體現“專”的價值取向。毛澤東認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於‘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國際數學界享有盛譽,長於理論研究,正是在這種做為人民服務的專家思想的感召下,走出書齋,做了大量科學普及和應用工作。他推廣的優選法,在化工、電子、冶金等方麵有廣泛的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三是要做全麵發展的專家。除了“專”與“紅”的統一外,還應有“智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生產經營科研能力與文化藝術修養等方麵的結合。
第三,“紅”與“專”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麵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麵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他說:“政治和業務是對立統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不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專搞政治,不懂技術,不懂業務也不行。”而且,“紅”與“專”的關係還要曆史地看,他指出:“一方麵要看幹部的一時一事,另一方麵要看幹部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這就是識別幹部的主要方法。”
二、“上山下鄉”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