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幻中,“飛碟題材”不能與“外星人題材”相混淆。它們之間有幾個顯著區別。1、外星人題材早已有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外星人為題材的“太空劇”便大行其道。威爾斯《兩個世界的戰爭》也是外星人題材的早期代表作。剛剛又被斯皮爾伯格搬上銀幕。它在科幻中經久不衰,常變常新。而“飛碟題材”則是四十年代末“飛碟熱”在美國媒體上出現,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後才產生的。如今,已經隨著“飛碟熱”的消退而消退。
2、外星人題材通常直截了當地描寫外星人,背景通常選擇太空、外星。而“飛碟題材”雖然也會把飛碟確定為外星人的飛船,但主要是描寫所謂的“不明飛行物”現象,背景是地麵和天空。人們在黑夜裏追尋不明之光,人類被外星人虜走作為實驗品,由於飛碟出現導致時空變異等等,成為這類題材的典型情節。這些也是現實中“飛碟熱”的主要內容,可以把前者當成後者在藝術世界裏的折射。
3、科學界從未否認有宇宙中可能存在著另外的生物,甚至文明生物。“地外文明”是天文學界一直承認的推論。隻不過目前為止,尚未找到過一個科學上的證據而已。但科學界並未接受任何一例飛碟案例。在“飛碟熱”源頭的中心美國,空軍、航空和宇宙航行學會等組織都進行過長達十幾年的周密調查,均未能采信任何一例飛碟案例。所以說,“外星人”並不是偽科學,飛碟才是。
飛碟案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就是許多人聲稱自己被外星人綁架,充當實驗品。有趣的是,外星人似乎從未綁架部長、州長、科學家、企業家、軍隊將領等掌握大量情報的精英人物,而是不停地綁架平民百姓,雖然綁架前者似乎更有助於外星人了解地球。六七十年代以來,以外星人綁架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大行其道。比如,在科幻片《外星追輯令》中,外星人就潛入美國偏僻鄉村,綁架了幾個青年農民。
氣勢宏大的《第三類接觸》顯然是本類題材登峰造極之作。但那裏麵被植入“魔鬼塔”潛意識,最終被召喚的,幾乎都是底層平民。外星人這種可愛的平民意識,顯然正說明現實中這種“飛碟綁架案”的荒誕性。
《X檔案》可謂是一個集各種偽科學題材之大成的電視劇集。而在總共二百集中,有近五分之一講述了所謂美國政府幕後人士的陰謀——他們與外星人暗通款曲,出賣人類利益。在這些故事裏:夜空光芒、外星人綁架之類細節層出不窮。每集開始時,那伴隨著主題曲的飛碟記錄片,還有主人公莫德辦公室裏釘滿牆壁的飛碟照片,完全能提示觀眾這是一部什麼題材的劇集。
在前蘇聯,斯特魯格斯特兄弟被視為科幻界代表作家。他們也以外星人綁架為題材,創作了《來自宇宙深處》。可見當時這類題材席卷了世界。
飛碟題材於七十年代末出現在中國大陸科幻界。代表性的作品有《夜空奇遇》(謝礎)等等。它隨著那次大潮的消失而消失。原因無它,現實中的“飛碟熱”早就煙消雲散了。
飛碟題材絕不僅僅出現在藝術虛構中。在美國,有一大批新興宗教信奉飛碟和外星人的存在,被稱為“UFO新興宗教。”這一大類新興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美國新聞記者查爾斯·福特寫的《咒書》。在這部書裏,外星人取代上帝,外星文明取代天堂,成為一種“世俗的靈性”。
這一思想首先影響到科幻作家。“太空劇”流派的集大成者史密斯就深受其影響,創作了《攝像師》係列科幻小說。科幻作家理查德·謝弗以此為題材,創作了《我記得萊默麗亞》和《桑塔納斯返回》兩部作品。亞當斯基創作了《飛碟已著陸》。當然,在描寫外星人指導人類進化這一題材的科幻小說裏,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童年的終結》,不過,克拉克本人很清楚藝術真實與現實的區別,而上述兩位不太知名的科幻作家原本就信仰神秘主義的通神論,在科幻小說裏更是直接宣示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