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1 / 2)

“旅客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的領空。”一串過於純正的英文回蕩在機艙裏。在這個英聯邦國家裏,英國是官方語言。

巴新國家航空公司空中小姐的介紹,引得乘客們紛紛透過舷窗向下望去。當然,大家隻能看到連綿的森林,看不到密林中那條延東經141度子午線縱慣南北,富有殖民地色彩的邊界線。沿著那條無形的線,世界第二大島——伊裏安島上的人民不僅生活在兩個國家裏,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兩個洲上。

這是廖錚探險生涯中跨入的第二十個國家!她雖然喜歡周遊世界,但從不去著名的旅遊景點。在她眼裏,風景名勝為了吸引遊客,挖空心思加上許多修飾。如果自己真得再被吸引,豈不顯得很傻。廖錚去得更多的地方,還是巴新這樣蒙著麵紗的國家或地區。廖錚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申明,這就是探險家和遊客的區別。

客機拐向東南方,朝著巴新首都莫爾茲比港飛去。廖錚透過舷窗望著下麵:沒有公路鐵路,沒有城市村鎮,充滿整個視野的隻有綠色。間或有一條河流把綠色劈成兩半。巴新國土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被綠樹覆蓋!在大漠戈壁中跛涉過的廖錚,深知這片綠色的可貴。

少頃,廖錚眺望天際,遠遠地又看到馬勒山脈巍峨的群峰。峰頂直入雲霄,白雪皚皚,在這個幾近赤道的熱帶國家裏,看到終年不化的冰雪,那感覺要多古怪有多古怪。

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原始而古樸,所以才被稱為世界上最後的伊甸園。它僅僅有一隻腳踏入了現代社會。而另一隻腳是跟在後麵跨進來,還是朝反方向邁去,現在還不確定。至於那神秘莫測的霍瓦特遺址,更是於密林和群山的環抱中睡了上千年,剛剛被人們吵醒。

離飛機降落還有半個小時。廖錚微閉雙眼,一邊休息,一邊在腦子裏重溫著“姆大陸之謎”轟動於世的前前後後。

1868年,一場大饑荒席卷了印度中部,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宗主國英國不得不派兵增援,來維護當地治安。在那新來的一眾武夫裏,有一位矮小、瘦弱,更像學者而不是軍人的青年軍官,名叫詹姆斯·喬治瓦特,時任陸軍上尉。或許,正是因為他那不會給人帶來威脅感覺的身材,當然,還有他對東方神秘文化的熱愛,贏得了當地僧侶的信賴。這些印度教高人指導他閱讀古老的象形文字,領悟各類古畫古圖的奧秘。那時候,科學考古學剛剛發紉,像喬治瓦特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不少人鑽研下去,真會大有成就。

未幾,這位“不務正業“的軍官從寺院的秘密倉庫中,發現了一些古老的粘土板,上麵滿是圖形符號。它們可以說是象形文字,也可能隻是些修飾用的花紋圖案。不過,喬治瓦特和他的高僧師傅們認定這些圖案便是文字。於是,他們一起參研這些粘土板。經過兩年的共同努力,終於,或者他們自認為是終於讀懂了粘土板的驚人奧秘:一萬多年前,太平洋上有一個繁榮輝煌的大陸,名叫‘姆大陸’。正是從那裏派來印度的“神聖兄弟那卡爾”留下了這批曆史記錄!當然,今天這個大陸已經不存在。像傳說中大西洋裏的“亞特蘭蒂斯”大陸那樣,沉沒於萬頃波濤中。

當然,十九世紀已經不是柏拉圖時代,單單憑一些談話記錄就可以吸引人們的眼睛。地理大發現已經完整地揭開了覆蓋在地球表麵的紗巾,地質科學更是殘酷地壓縮著人們的想像空間。要讓受過科學教育的精英人士接受“姆大陸”傳說,喬治瓦特還要費一番辛苦才行。於是,他將自己的後半生奉獻給了虛無縹緲的“姆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