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軟件學院是國家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聯合批準成立的國家級示範性軟件學院之一。2002年3月,該學院招收第一批校內轉專業學生,同年9月,正式以“軟件工程”為專業名招收本科生。從成立至今,學院已走過了7個年頭,在軟件人才培養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申報中,複旦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係統軟件方向、企業信息化方向和數字媒體方向被批準為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2008年,學院國際化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被批準為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近年來,學院培養的學生受到社會和業界的充分肯定。
回顧這幾年的教學探索,在計算學科人才培養中,我們認為除了要注重社會需求外,更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培養。通過開展完善的國際化聯合培養和交流,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化教育環境;通過進一步提高軟件創新行動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的支助力度,我們為學生提供了麵向產業實踐和個性化發展的條件,為培養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研發人才與產業工程師奠定了基礎。
1國際化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定位與方案
我國提出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最近又推出了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其中就包括了電子信息產業。而我國的軟件人才培養在創新性和工程化方麵存在許多不足,難以滿足電子信息產業走向世界的需求。無論是傳統計算領域的研究還是係統開發,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離不開實際應用背景。人才應該集業務、技術、管理三位一體,既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熟悉產業前沿,能運用國際主流的係統工程技術解決產業中的問題,在國際化團隊中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係統調控能力,具備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變化的能力。因此,我們在人才培養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及對產業前沿問題的敏感性,注重與企業有機結合並平滑過渡,將實踐教學環節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中,融基礎理論、實驗教學、工程實踐為一體。
根據複旦大學“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參照國際知名高校的教學培養方案,同時結合國內企業的實際需求和行業技術發展趨勢,我們精心設計了教學培養方案。除綜合教育課程、技術類基礎課程外,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學生首先修完專業基礎課程,保證對計算機科學和軟件開發的各方麵內容有全麵了解,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修讀專業方向課程,保證在特定專業方向上獲得嚴格訓練;最後至少選修其他專業方向課程組中的兩門課程,並學習專業選修課程,保證必要的知識廣度,還要提高職業道德意識、團隊精神、交流能力、外語能力。
在課程設計方麵,我們一方麵設置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的課程;另一方麵把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建立一套“全過程、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係。通過有針對性的、高強度的項目實踐,在低年級強化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在高年級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設計等環節,培養學生分析、設計、實現的綜合能力。
我們同時建立健全了創新鼓勵機製,鼓勵學生參與創新性實踐活動,養成創新意識,體驗創新過程。我們邀請企業資深研究人員、國外高校著名學者來校兼職、授課,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專業指導。將工程能力引入人才素質評價體係,通過收集企業和學生的反饋指導教學和課程設置,形成良好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機製。
國際化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定位與方案的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
2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與國外的工科學生相比,我國學生明顯缺少項目或團隊合作的實際經驗訓練。因此,我們要加強國際化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培養,更要注意不能停留在教學生用現在的技術解決問題,而要讓學生學會用未來的技術解決未來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們全麵吸收發達國家經典的計算機教學內容,強調學生除了掌握各門課程的基本原理,還要對行業的最新發展及領域內麵臨的問題有所了解。堅持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為主的教學原則,把握行業發展最新趨勢,教學內容既要與企業當前的需求緊密結合,又不能單純跟著企業走。高校教育不僅要緊扣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更應引領社會需求。
為了使學生學會用未來的技術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目前行業內的最新發展及領域內麵臨的問題,更要具有前瞻意識,及時把本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來可能成為行業發展熱點的內容安排在課程中。如從2004年開始,我們就把多核技術和虛擬化技術放到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裏,在計算機體係結構課程中擴展了多核體係結構的內容和多核緩存(Cache)研究的最新進展。而操作係統課程則介紹了多核領域虛擬化的研究原理和現狀。編譯原理課程則擴展了多核程序設計語言和優化等方麵的內容。這些最新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到2007年畢業時,這些技術在一些外資企業成為熱門,因此我們的學生成為社會迫切需要的人才,非常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