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玄金真氣(1 / 3)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家學說早就了大量掌握有知識的知識分子,而這些知識分子不論屬於哪個學派,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士”。

後來,這些“士”或投奔,或自己建立,都擁有了一些實力,而他們的家族便成為“士族”。

再後來,這些士族根據自身的需要發展成為不同的類型,善於衝鋒陷陣的稱之為“甲士”,喜歡追求天道的叫“道士”,精於器具製造,研究的被稱為“匠士”,除此之外還有“策士”,“謀士”,“術士”等等數之不盡。

而在這數不勝數的“士族” 中,經過數千年的風雨飄渺大都掩埋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了,僅有一小部分遺留了下來。

“陰陽士”就是其中之一。

陰陽士,又叫陰陽家,是一種流行於戰國末期和漢初的學說,其代表人物為鄒衍,太史公司馬遷就曾經在《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

而陰陽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用現在最簡單,俗話的說就是“算命”。不過陰陽士算的不是個人的命運,而是大到天地之變,小到王朝更迭。

其實最早的時候,陰陽和五行是兩個分開的概念,是陰陽士把他們相結合,並加以運用,可以說陰陽五行學說是陰陽士的首創。

陰陽士的學說可以說是影響深遠,像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隻可惜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使曾經鼎盛一時的陰陽士學說就此沒落,不過也正是在這個時代,各個學派開始相互吸收,借鑒。

而陰陽士們也不例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我手中這半本《玄金密傳》就是陰陽士,借鑒了道家養氣,墨家機關,雜家雜學知識等多方學派結合的產物。

不過陰陽士與道家的養氣不同,他們所追求的是煉氣。

養氣,以人自身體內原有的“氣”為根基,通過特殊的法門進行鍛煉,使這股氣不斷的壯大,以增強自身的力量,所以道家才有“閉關百年,物是人非。”的說法。

而煉氣則完全不用這麼麻煩,煉氣則是直接吸收天地之間所需要的“氣”,然後在體內加以煉化,這種速度可以說是道家的百倍,甚至千倍。

但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東西。

道家修煉雖慢,卻勝在穩健,危險不大,哪怕你不是什麼天資卓越之人,隻要肯努力也可有所成就,道家養氣功夫重的就是一個“修”字。所以,世人一般叫這些“養氣”之人為修士。

而煉氣之法雖然進境迅猛,但很多人最終都迷失在這股強大的力量之中。所以,心境對於煉氣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心境不過關,卻又強大的力量,輕則成為肆虐人間的魔頭,重則喪失理智,變成為了力量而不擇手段的亂世之人。

但反之,如果心境極高,那麼煉氣之時必定事半而功倍。

遠的不說,就拿我自己舉例子,第一次住院的時候我連氣感都沒有,而現在,我已經隱隱能感覺到體內有一股氣流在周身遊走,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玄金密傳》中記載的玄金真氣,但應該除了這玩應外就沒有別的可能了吧?

而今天,我和往常一樣,五心朝天的盤膝坐在病床上,感受著自己體內流動的“氣”,要說這個習慣還是我第二次進市醫院才養成的,畢竟連續兩次差點被白薇幹掉,要是再沒有點兒緊迫心理,那這人的神經得大條到什麼程度?估計也就是大象腿能與之匹敵。而我現在隱約能感覺到氣感,除了兩次心境的提升外就數這段時間的打坐功勞最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