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四星德國實至名歸
作者:滿四群 靜河
7月,地處南半球的裏約並非夏日,但仍難擋足球的熱浪;14日淩晨,秀美神聖的足球聖地並未迎來東道主,但仍彙聚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耶穌的注視下,馬拉卡納球場迎來了世界杯最後的諸神之戰。
德國隊和阿根廷隊,兩個等待了二十多年的昔日王者,將為最高的榮譽而戰;拉姆和梅西,兩位個子不高的隊長,終將有一位舉起大力神杯,那一刻,他們將如巨人一般高大。但在這之前,等待他們的是隨時準備拚上一切的對手,那是他們必須跨越的強大存在。
在足球的世界裏,德國人的強大毋庸置疑,但摧枯拉朽的德國戰車,很少被人冠以“進攻犀利”的字眼。因為他們的進攻,的確看上去不是走犀利一路。遠到蓋德·穆雷、克林斯曼、比埃爾霍夫,近到克洛澤、托馬斯·穆勒,人們很少見到德國隊前鋒雜耍般的進球,他們的進球往往隻是一個頭球或者一腳推射,看上去輕描淡寫,但他們卻不聲不響地霸占了一個個世界足壇的進球記錄,這也許才是前鋒的最高境界。哪怕半決賽狂砍七球的那場比賽,除了克羅斯打入的第三個進球和許爾勒最後的進球,其他五個都是禁區內的推射,並無驚人之處。但這才是真正的驚人,因為在每個這樣的進球之前,都是全隊的傳球配合和穿插跑動撕開了對手的整個防線,讓前鋒在最後起腳的時候,身邊已經沒有對手的後衛,那進球怎能不輕鬆。正如這場決賽,德國人盡管進攻受阻,但依然牢牢控製著場上局麵,不斷地傳倒球,丟球後依靠陣型的層次迅速搶回球權,於是全場拿到了六成的控球率,這樣的數據出現在世界杯決賽上,令人咋舌。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德國。德國隊進攻就像楊過手中的玄鐵重劍,不鋒利,卻威力十足,因為德國足球也像楊過一樣,有著極為深厚的內力。德國全國有將近3萬個足球俱樂部、600萬注冊球員、400多個足球訓練營、國家隊有10個年齡段的梯隊,甚至他們的科隆體育學院號稱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球員隻要注冊過,他們就有這名球員的所有數據。這就是德國人的足球內力,他們總結足球運動的規律,他們利用足球運動的規律,因此足球運動的規律為他們打開了勝利之門。德國人的嚴謹在足球領域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配得上冠軍。
2002年世界杯殺入決賽後的德國隊陷入了低穀,2004年歐洲杯甚至小組賽都未能出現,而堅持青訓體係收到成效的德國隊在2006、2010年連續殺入半決賽,可惜年輕的德國隊兩次被最後的冠軍擋在了門外,自1990年世界杯奪冠後,時隔24載,德國人終於拿下了這個久違的世界冠軍,在本屆世界杯上,他們的表現近乎完美,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冠軍之師,久經考驗,數曆艱險,終於修成正果。6年前那些年輕的小夥子們,終於在6年後達成了久違的心願,而克洛澤也終於功成身退,再無遺憾!
進入淘汰賽以來,德國隊的狀態有目共睹,強大的中場控製力,細膩的腳下技術,默契的傳球配合,穩定的後場防線,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連續四屆世界杯殺入四強的德國隊終於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當吹響終場哨的那一刻,所有的德國球迷都迅速歡騰了起來,連鐵娘子默克爾也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德國隊獲得冠軍眾望所歸,但是德國隊去拚搏冠軍的艱辛曆程卻可歌可泣,90年代後,由於三駕馬車的解體,德國足球開始出現下滑趨勢,1998年和2000年法國連續問鼎世界杯和歐洲杯冠軍後,德國親自派出了一對考察隊進行深入調研,緊接著德國在青訓體係上開始加大投入,至今累計投入6億多歐元,正是青訓體係的完善使得德國隊在2006年世界杯上給了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那個一度不得不進行防守反擊,依靠防守和定位球來獲勝的德國隊消失了,過去那支充滿激情,攻擊力出眾的德國隊又回來了。隨著青訓體係的完善,德國隊迅速刮起了一股青春風暴,更新換代之迅速世所罕見,但是2006、2010年連續兩次進入四強均無功而返讓德國隊備受質疑,也加速了德國隊的成熟和穩健,近十年的磨練這才鑄就了一頭鋼鐵雄獅。
一切塵埃落定,64場比賽決出了最後的王者,足球的魅力讓世界為之瘋狂了一月,足球的火種也將繼續燃燒,四年後的北國雪鄉,將是另外一種風情,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