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在治國理政中的生動體現(1 / 3)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在治國理政中的生動體現

高端訪談

作者:程冠軍

近期以來,理論界和媒體不斷地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進行解讀和梳理,在解讀和梳理中,我們發現,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中華傳統文化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習近平在係列重要講話中先後對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多方麵的論述,反複強調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在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上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不但對於今後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重要指示,而且把這些思想應用到了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為了更好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深刻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治國理政中的應用,本刊專訪了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宣傳出版委員會副主任王傑。

強調對傳統文化的

繼承與創新

《領導文萃》: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同誌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在聽取了關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研究的情況介紹後,強調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曆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對此您如何解讀?

王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誌先後對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多次論述,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科學的評價。這些論述和評價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習近平關於傳統文化的評價體現為兩個層麵,一是我們應積極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遺產。如2013年9月26日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全都是精華,也存在糟粕,並不全都適應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我們應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對此,習近平同誌主張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即“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

我認為,深入領會習近平同誌對關於傳統文化評價的兩個層麵,實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從認識、評價和繼承三個方麵來把握。

首先,全麵係統的認識是前提條件。中國傳統文化相對於其他文化類型,具有獨特的內容,也有嚴密的體係,還有自己的終極關懷。然而,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中國傳統社會被打破,喪權辱國、亡國滅種背景下的救亡情結成為近代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心結,以軍事力量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成為評價文化先進與否的重要標準,部分知識分子喪失文化自信,倡導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習俗、語言文字等方麵都效仿西方。這種文化自信的缺失,在當前部分人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過,紮根於衣著飲食、言行舉止等方麵的文化規範卻始終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文化自信的短暫迷失之後,必然是更大範圍內的文化自覺。全麵係統地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是百餘年來在西方思想衝擊、打倒孔家店等過程之後必然要進行的文化清理工作,也是重新盤整文化家底以實現文化繁榮發展的必要前提。對於傳統文化的清理工作,近代以來不少有識之士已多次提起,但均因時勢或個人等原因而偏於支離,清理成果缺乏係統性、一貫性。在新形勢下,對於傳統文化的清理工作應當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領導作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為了全麵認識傳統文化,應該從曆史發展、不同流派等方麵,結合經世致用的指導原則,將傳統文化的源流、發展、衝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遺漏乃至不遺漏,打牢文化傳承的曆史基礎。為了係統認識傳統文化,在清理過程中可以打破經史子集的框架,超越義理、考據、辭章的束縛,以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等現代學科分類歸納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結合現當代情況進行係統化歸類,盡量形成便於人們學習、評價和繼承的傳統文化體係。

其次,科學準確的評價是重要基礎。科學準確地評價傳統文化,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使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條件。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中既有皇皇二十四史可作為治國借鑒,又有關於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道,還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倫理規範作為社會活動的指南。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對於解決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全麵、係統認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理清文化遺產,區分精華和糟粕,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科學正確的評價,才能準確把握中華民族目前享有的文化遺產。

科學正確地評價傳統文化,一是要求立足中國國情。既要防止以西方價值觀為評價標準帶來的盲目否定而產生的全盤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極端保守的全麵複古思想,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因機械理解馬克思主義而產生的教條傾向。二是要求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角度出發,為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既要警惕單純強調市場經濟的唯物質科技發展思想,防止片麵追求物質享受對人性道德帶來的傷害,又要避免純粹的精神決定論和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礎上保持社會的整體活力,以全民共享發展成果應對日益複雜的各種矛盾。

再次,批判繼承、綜合創新是必然要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傳統意味著曆史,但當前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建設絕不應局限於曆史,而是要用曆史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定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建設。中國近代百年屈辱的曆史決定了我們今天繼承傳統文化絕對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並使其實現與外來文化的共存、共同發展。在科學準確評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辯證分析、區別對待,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努力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發展性和前瞻性,建設適合當代中國發展的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批判繼承,綜合創新,既要注重把握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觀念,尤其是能夠指導中國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解決當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的思想,如隆禮重法、和而不同、博施濟眾、以人為本、民貴君輕、與時俱進、經世致用、重德重教重孝、執政為民、憂患意識以及義利觀、廉恥觀、榮辱觀等思想;又要拋棄個人崇拜、男尊女卑、封建等級、愚孝愚忠、迷信鬼神等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發揮文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促進作用。要更加關注當前文化發展的時代性,要用曆史發展的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同思考,不僅考慮解決當前問題,而且考慮解決進一步發展以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在繼承中發展傳統文化,在發展中繼承傳統文化,突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進一步發展的包容性,持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強調總結曆史上反腐倡廉的

成敗得失

《領導文萃》: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大了反腐的力度,堅持“蒼蠅”、“老虎”一起打,一批腐敗分子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同誌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曆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曆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您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怎樣的廉政思想,這些廉政思想對今天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具有怎樣的價值與意義?

王傑:在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文化資源。《周禮》中提出了“六廉”的思想:“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我們看到,在儒家文化中,它將“廉”的思想寓於德政之中。孔子提倡“忠恕”、“中庸”,主張“德治”,提出了“欲而不貪”思想,要求統治者不能過分貪欲,應該保證人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在此基礎上,孟子繼承和豐富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提出了愛民、選賢、取廉等廉政思想主張。再如,在法家文化中,其廉政思想更多的體現出了法治的色彩。管仲把“廉”視為維係國家大廈穩定的四大支柱之一。《管子·牧民》中說:“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把為政之廉提升到關係國家命運的高度。道家則是強調無為而治,倡導清靜無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