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元璋如何進行“軟治理”(1 / 2)

朱元璋如何進行“軟治理”

曆史寬帶

作者:毛佩琦

刑亂國,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他為了整頓社會秩序,立綱陳紀,不惜使用嚴刑峻法,雖然明朝初年的社會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軌,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評。然而,朱元璋並非隻依靠刑罰,相反,他特別重視教化,強調風俗道德的建設和社會風氣的整治。他說:“治道必先於教化,民俗之善惡,即教化之得失也。”如果不把教化這個根本抓住,致使“風淩俗替”,“民不知趨善,流俗為惡,國家於長治久安,不可得也”。如果民間的風俗敗壞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會流行著壞的風氣,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把教化民眾放在第一位

朱元璋認為,愛養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他在《禦製大誥》中說:“君之養民,五教五刑焉。”什麼是五教?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我們說的社會秩序、社會道德。朱元璋認為,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會秩序就可建立了,社會就安定了。反之,若百姓不遵守五教,就會出現恃強淩弱,以眾欺寡的局麵,鰥寡孤獨、篤廢殘疾的人,就沒人照管了。出現這種情況,就要用五刑加以懲治。法律伸張了,那些奸惡頑劣之徒才會收斂,鰥寡孤獨、篤廢殘疾的人才會得到照顧,這樣,不論是貧弱者還是富有者,都能夠各安其業,沒人再敢破壞秩序,這就是愛護百姓的根本道理。教與刑並用,是為了養民而應盡的責任,但必須先以五教安民,對於不循五教的,才施之以五刑。通過五教五刑,朱元璋想要建立一個長幼有序、尊老愛幼、親善和睦的社會。在五教中,孝是第一位的。儒家理念標榜天下一家,以親情維係大家庭的秩序,孝悌就是綱。朱元璋提倡孝悌,不僅出於理念,也是出於至情。這個被一些人視為“暴君”的人也時常有真情流露。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能夠推己及人,為百官提供行孝的條件,讓孝道風行天下。他下令,“群臣有親老者,可以棄官歸鄉奉親”。當時,有個叫陳興的人,在元朝時當過鎮撫,朱元璋想給他安排個官位。他聽到朱元璋關於還鄉奉親指示,就說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餘,請求歸養。朱元璋立即批準,並賜給他白金、衣帽,送其還鄉。陳興辭行時,朱元璋對侍臣說:“孝悌之性,天下皆同。陳興雖武夫,聞朕言即愴然思歸。朕始不知其有老母,若知之,肯令其遠違耶?人壽不過百歲,今其母年已八十餘,萬一不得相見,興有無窮之痛。興歸,母子相見,其樂宜何如?”將心比心,朱元璋的做法,是很能感化人的。

還有一件事,太平府(今安徽當塗)有兩兄弟鬧糾紛,互相攻訐,到官府告狀。刑部尚書請求朱元璋將其治罪。但是,朱元璋並不是簡單地給予處罰就了事,而是細察下情,借此弘揚教化。他說:“兄弟骨肉至親,豈有告訐之理?此一時愚昧,或因貨利,或私妻子,爭長竟短,怒氣相加,遂至此耳。然人心天理未嚐泯滅,姑係之獄,待其忿息,善心複萌,必將自悔。”兄弟之間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糾紛,甚至情緒過激,是可能的,當冷靜下來,事情就可能得到解決。果然,第二天,刑部的官員來稟告說,這兩個兄弟哀求改過了。朱元璋說:“此彼之真情發現也。俱釋之。”朱元璋相信兄弟的真情,不用刑法去整治,而是用鼓勵的方法,待其善心複萌,令其自改。他認為這樣做,足以養成淳厚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