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視節目後期製作中的一些小技巧
傳媒與藝術
作者:劉小菊
【摘 要】 本文認為,要提高電視節目後期製作的水平和效率,就需要掌握好電視節目的編輯要點;掌握好特殊效果的鏡頭表現方法;搞好電視字幕的排版與設計。
【關鍵詞】 電視節目;後期製作;編輯要點;小技巧
一、掌握好電視節目的編輯要點
什麼是節目編輯?依據個人粗淺地理解就是,根據編導的意圖加上一些製作手法的再創造,這就是節目編輯。那麼,如何才能搞好節目編輯呢?這就需要做到:
1、把握好節目的節奏
我們需要根據節目的題材、樣式、風格以及情節的環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節的起伏跌宕等因素確定節目的節奏。那麼該片子的解說、背景音樂的緩急速度就可以選定。剪輯中,鏡頭的轉換和運動速度、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必須符合節奏變化。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裏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得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難以接受。然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蕩人心的場麵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衝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特技切換速度與節奏一致,才能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
2、把握好鏡頭的長度
根據要表達的內容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畫麵構圖等因素決定鏡頭的長度。遠景、中景包含的信息量較大,觀眾需要看清楚這些畫麵上的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而對於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麵,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隻需要短時間即可看清,所以畫麵可短些。一般來說,靜止鏡頭不少於3秒,某些展示類、宣傳類片子,需在短時間內包含大量的信息,大部分鏡頭用中景和特寫來表現,鏡頭需要排比式的堆砌出來,鏡頭長度還會少於3秒,或更短些。
運動鏡頭的長度根據需要來定。有時所需素材是曆史資料,實際長度不符合要求,我們可以運用編輯軟件功能改變素材的速度從而改變其長度,變成可用素材。
在段前或段尾的素材可以用音樂的延續保持其完整。開篇一般音樂鏡頭同時起1、2秒,隨後解說詞開始;段落結尾解說詞結束,鏡頭走完,音樂配合漸變結束,這樣剪輯有起有伏,有段落感。
3、把握好鏡頭的組接技巧
鏡頭的剪輯與組接有製作者的創意在其中,沒有規律卻有一些編排的邏輯依據,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直覺的非公式性的推導。
(1)鏡頭的排列順序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順序,是否符合人們觀察的次序;最常見的方法是按時間的順序為線索來剪輯,在剪輯中經常通過景別的規律變化,來模擬人們對事物的另外一種觀察途徑:從整體到局部或者從局部到整體。這樣剪輯既符合事件的發展順序也符合人們觀察事物循序漸進的特點。如涇陽電視台專題片《環衛工李天明的一天》就是典型的按時間順序來剪輯的,鏡頭從早上五點多起床上街工作,一直到晚上天黑回家全程記錄,加上簡單的解說詞,很好地反映了環衛工勤奮辛苦的一天。
(2)上下鏡頭之間的處理技巧。在內容允許的情況下,一般是盡可能地將色調和影調相近的鏡頭相對集中使用,盡可能地降低剪輯帶來的視覺差異;盡可能地使上下鏡頭之間色調影調的改變獲得依據或必要的暗示,比如時間的改變、空間的遷移;巧妙的剪輯來弱化由於色調與影調的驟變帶來的視覺不適。
(3)利用特技(如疊化、淡化等)等方法來處理使色調、影調差異較大的鏡頭。比如在製作人物片子時,此人的少年時期隻有一些曾經的照片,老舊而且有些失色,尺寸各異,我們可以將照片處理成一個色調(懷舊色或黑白色),一個統一的尺寸,為避免照片的靜止造成的單調,也可以用特技手法,某一部位特寫拉開至整個照片,一些尺寸大的或寬幅的照片可以采用上下左右搖移的特技手法做成動態的畫麵,穿插一些空鏡頭(符合當時情景的季節環境,建築、室內陳設等),這些方法就可以應付“那個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