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陽明的舞台(1 / 3)

王陽明的舞台

書屋

作者:楊東標

2005年春節前夕,我接到餘姚市藝術劇院院長壽建立的電話,他約請我以王陽明為題材寫個劇本。當時我隻說考慮一下吧,沒有答應。

為什麼沒有答應?除了正在忙一部書稿的寫作和出版外,更是因為心中沒有底。

並不是任何題材都可以寫戲的。戲有戲的規則和要求,寫戲要有戲材。尖銳的矛盾衝突,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有了這些基本的戲劇因素才能寫出好看的戲。對於觀眾而言,好看永遠是第一位的,然後才能談思想性和藝術性。

而且,我對於王陽明一無所知。他是明代的心學大師,餘姚人,除此之外,我還能說出什麼?我不能不感到心虛。

春節過後,空氣中洋溢著花香。餘姚文化部門特意為我安排了一次座談會,他們邀請了餘姚當地一些知名的王學研究專家,為我介紹王陽明,研討王陽明的戲應該怎樣寫。我坐在暖暖的春意中,聆聽他們的發言。

令我驚奇的是,好幾位專家的頭發都已花白了,但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充滿激情。是性格使然?還是王陽明賦予他們這種不可抑製的情感?

他們給王陽明定了調子,調子定得讓我吃驚,讓我懷疑,甚至不敢相信。他們說,王陽明是個完人,是全才。

天下哪有完人和全才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是古之哲言;全才雲雲也多是溢美,天下之事難以求全,全了也就淺了。我的牴牾是本能的。

然而,老先生們給王陽明列舉了九個“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理論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如果再細化下去,一定不止。比如,他對道學和佛學的研究,豈是一般的淺嚐輒止?他曾經十分癡迷和投入,反複比較,深切體悟,才有了後來他心學的構建,他把道、釋都用來融化在他的哲學思想裏了。別人博而不精,他卻是越博越精。直至今天,我對王陽明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才對這些專家們的評價有了幾分理解。

然而在當時,我是牴牾著的,懷疑著的。

但是我越來越被感染。

老先生飽含深情的敘述,令人動容。他們說王陽明年輕時“格竹”,落難時“龍場悟道”,中年時倡辦書院,晚年時“天泉證道”;說王陽明能文能武,文武全才,三次帶兵,連戰連捷,《明史》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說王陽明每立一次功則受到奸侫的妒忌和詆毀,身陷絕境,幾乎喪命;說王陽明一生坎坷,磨難深重,他始終剛正不阿,於困苦中磨煉心誌;說王陽明的“心學”、“致良知”,影響之廣,學生之眾,流傳之深遠;說王陽明去世後那千裏設祭、萬眾慟哭的場麵;同時還說王陽明為什麼至今還少為人知,還未能與孔子、孟子、朱熹齊名。

是啊,為什麼王陽明至今還少為人知?準確地說,少為當代人知?是的,當我與一位導演最初通話的時候,他也是一頭霧水,一團迷茫:又是一位先進的共產黨員嗎?他竟然不知中國有個王陽明。也難怪,解放以來,以普及曆史知識為功能的連環畫為例,出了多少套曆史人物叢書啊?但哪一套有王陽明的呢?更不要說其他種種書籍了。

那是因為,海峽對岸的那位蔣先生喜歡上了他。豈止喜歡,簡直就是頂禮膜拜,奉若神明。他把台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他告誡他的兒子要認真研讀王陽明,在後來披露的大量日記裏,他把王陽明奉作圭臬……在那個“左”的年代裏,光憑這一條,王陽明就該被打入地獄十八層了。

王陽明自然沒有想到,在他去世四百多年後,他還會被蒙上厚厚的塵垢。他的一輩子就是讓人潑髒水的。什麼異端邪說,什麼好名偽學,而今人潑在他身上的兩盆髒水則更甚,一曰唯心主義,一曰鎮壓農民起義。憑這兩條,你還想入列孩子們的連環畫讀物嗎?

王陽明,一個像金子一樣的名字,卻一直被掩埋在沙土裏。

說到這裏,老先生們顯得有些激憤,他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在抖動。那是什麼年代?那是明中葉的封建王朝。浸潤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的儒學,我們怎可以輕率地以唯物或唯心去論之?即便是唯心主義,作為一個哲學學派,也應該一分為二地看,怎麼就成了政治的附屬品了?說鎮壓農民起義,則更荒唐。王陽明三次帶兵征戰,一次是平定了寧王叛反,穩定了大明江山;一次是贛南平亂,打擊的是竊據在大小山頭的危及百姓的土匪頭目;最後一次是出征廣西,以撫代征,解決了民族矛盾。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平定了動亂,穩定了社會秩序,讓黎民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何況中國的農民起義呈多種形態,孰優孰劣,眾說紛紜,絕非一刀可切。

也許,接納王陽明,需要這個民族的成熟。當然,蔣敬奉王陽明是為了他的政治需要,但王陽明也幫不了他的什麼忙,蔣家王朝的崩潰與王陽明渾身無關。我們不能因為希特勒利用了尼采的思想,把尼采也釘在恥辱柱上。我們的眼光不要太簡單化了。一句話罵倒一個人,稱不上什麼本事。王陽明終於走到了當今年代。人們這才驚喜地發現,原來,在中國曆史上,還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認識王陽明,弘揚“致良知”,學術界,不單是學術界,一時忽然熱鬧起來,王學就此誕生,國際王學研討會一屆接著一屆;論文,著作,文藝作品如浪潮一般湧來。其實,王陽明的學術思想,一直在滋潤著我們這方古老的土地,何今日之始有?

Tip:收藏+分享文學港(2014年7期),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