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21
文/文熹
阿南主的客棧名為”徒步者之家“,位於雨崩上村和下村之間,至今都是雨崩村最著名的客棧。因為成功的創業經曆,阿南主還曾受大自然保護協會邀請,作為”照片之聲“項目的藏族農民代表前往美國考察,他也成為德欽縣第一位出國考察的農民。
在徒步者之家建成後,許多村民都效仿阿南主而辦起了客棧。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們遵守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輪流接待來到村子的遊客。因為在村民們看來,無論是雄偉挺拔的卡瓦格博,還是美麗的冰湖和神瀑,每一個能吸引遊客的地方,都是村民所共有的,所以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收入也應該由村民共享。不過,遊客也可以自主選擇在哪家客棧住宿,但被選中的這家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予輪住戶相應的補償。這種看似背離市場經濟的原始化管理,使村民更加團結,更加和睦。
路標垃圾筐和奇特的泡麵屋
兄弟共妻的傳統風俗
旅遊業興起了,朝聖者和旅行者給雨崩村帶來的收入比農耕高出許多倍,但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前,進入雨崩村的路上沒有垃圾筐,少數不自覺的旅行者亂扔垃圾,這導致當地政府不得不請人清理,用騾子將垃圾運出雨崩村。後來,政府在路上安放了垃圾筐,還按照距離雨崩村的遠近編號。如今,垃圾筐已經成為進入雨崩村的路標,看一看垃圾筐的編號,就知道離村子還有多遠。
在通往雨崩村的路上,除了垃圾筐,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地方——泡麵屋。泡麵屋並不是一家售賣泡麵的商店,而是一個休息站。之所以取名為”泡麵屋“,是因為休息站的部分牆麵是用桶裝泡麵碗做成的。村民在用木材搭好休息站的基本框架後,就將人們吃完泡麵後扔掉的碗收集起來,洗幹淨之後重疊在一起,串成簾子鋪在牆麵。這座獨特的房屋,既巧妙地處理了遊客們留下的垃圾,又節省了建築材料,還意外地成為了一個極具特色的景點,可謂一舉多得。
泡麵屋體現了雨崩村村民的純樸、節儉與智慧。的確,盡管雨崩村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但當地村民至今都保持著純樸的本性,不僅如此,他們在生活中還保留著一些傳統風俗。例如為了盡可能減少用地,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這裏沒有”分家“的說法。女孩成年之後會出嫁,男孩則一直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不分土地,不分牲畜,共同勞動,互相照顧。所以,雨崩村的戶頭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多大變化。而按照當地習俗,一個家庭隻能有一個女主人,兒媳婦進門後,母親就”退居二線“,不再以女主人的身份自居。不過,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哥哥娶妻後,成年的弟弟也可以將嫂子作為自己的妻子。至於後代的血脈到底屬於哥哥還是弟弟,在村民看來並不重要,因為兄弟本來就血脈相連,後代自然也就血濃於水。所以,子女們會把生父及其兄弟都當作父親,不分親疏,和睦相處。
由於長久以來的與世隔絕,雨崩村的傳統風俗才延續下來,但這種隔絕也令這裏相對落後,最突出的便是教育。目前,村裏隻有一所簡陋的小學,由於地處偏遠山區,條件艱苦,學校一直沒有正式編製的老師,給雨崩送來文明之光的,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誌願者。他們輪流著默默地支撐著當地的教育事業,給孩子們帶來知識,也帶來憧憬與希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