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國產片陷入跟風掘金和投機功利的跡象越發明顯。一個類型題材爆紅,對此類型電影的過度消費、題材紮堆的情況馬上接踵而至。如果什麼影片都能取得高票房,會助長粗製濫造、投機撈金之風。與時下的天氣一樣炙熱的,還有暑期檔的電影票房。
追尋觀影狂潮和票房井噴的原因,除了暑期檔觀眾量和需求量龐大之外,自然不能不提經濟上的口紅效應,按照曆史規律,經濟低迷之際,往往是電影業逆市崛起之時。
不過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至今,作為電影主力消費人群的白領和中產群體在社會結構中日益壯大,乃是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節節攀升,直到創造單周票房17.613億元佳績的根本原因。這從電影票倉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即可管窺一斑,因為這些城市是白領、中產最集中的地方,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文化消費方式。
不管是什麼原因推動了票房井噴,對於電影製作方和影院來說都是天大的福音。蛋糕大了,分著吃的時候才能大快朵頤。不過對於電影觀眾而言,如此快速的票房井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青春片一再湧現
目前來看,國產片陷入跟風掘金和投機功利的跡象越發明顯。一方麵,一旦一個類型題材爆紅,對此類型電影的過度消費、題材紮堆的情況馬上接踵而至,大家剛激起對青春片類型的欣賞樂趣,很快就陷入了審美疲勞。與其說是導演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回望青春,不如說是大家心照不宣地擁抱人民幣。
另一方麵,近年來的偽3D影片成為竭澤而漁最好的代名詞,國產片紛紛貼上3D標簽,為的就是票價能翻上一番,簡直就是錢多人傻好糊弄。在中國上映的3D影片中,六成以上是由2D版直接轉3D的,中國儼然已經成了3D片的傾銷市場。
如果把眼光投向我們的鄰居韓國,就會發現與票房同時迸發的,還有韓國影片滿滿的人文情懷和介入現實的勇氣。
從《生死蝶變》到《漢江怪物》再到《熔爐》、《辯護人》,同樣是票房井噴,韓國電影的藝術水準和製作水平,被褒獎為亞洲最佳。影片《熔爐》改寫了法律,《辯護人》吸引上千萬觀眾進入影院。
但是國產片中,有多少像《親愛的》、《失孤》這樣關注現實,有誰能像陳德森拍《十月圍城》那樣精益求精?又有誰具備徐克那樣的技術情懷和原創精神?倒是王晶、黃百鳴、劉鎮偉這樣的撈金導演層出不窮,以撈票房為宗旨,以拍爛片為己任。
如果高票房能成為電影工作者潛心創作、提高藝術水準的保障,進而創作出更多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佳作來,自然再好不過,但如果什麼影片都能取得高票房,反而會助長粗製濫造、投機撈金之風。
就像張藝謀當初拍《三槍拍案驚奇》的邏輯一樣,拍爛片也有高票房,誰還會下血本花力氣拍精品?果真如此,很可能埋下危機的種子。中國雖然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是票房井噴容易,藝術水準井噴恐怕就難上加難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