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鴻輝:用古代智慧 相助今日社會
成功之道
作者:梁正 李銘蔓
【人物簡介】
曹鴻輝先生,1955年出生於香港,197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係。198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電機係,榮獲碩士學位。現任香港無名出版社社長丶無名能源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丶香港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秘書長。
“不是我選擇文化,是文化選擇我!”在香港無名出版社社長曹鴻輝先生的心中,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知識,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細細研讀古今中外的著作,細細研習書本上的種種道理,從哲理延伸到經濟等領域,以此推廣擴散,幫助今日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是從事文化工作者特有的任務。為此,他樂此不疲。
以新角度解讀傳統文化
相信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人:讀書能對人生起著怎樣的作用?答案也許五花八門。見仁見智,例如求學深造,或是提升內涵,大部分的人,都隻希望從書本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曹鴻輝先生卻不然,在翻閱書本的時候,找到一條嶄新的道路,展開了自己的“文化人生”,而且在這條道路上,重新解讀和審視一些約定俗成的觀念,並且在道路的前方,用中華傳統文化規劃了一幅美好藍圖。也意味著這條道路,任重而道遠。
“目前世界麵對的問題是資本主義極化而引起矛盾,致使表麵所浮現出來的金融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在中國古籍《道德經》以及《管子》裏,卻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多年來,曹鴻輝先生致力於對三代兩漢古典書籍的研究,用不斷求知的心理丶不厭其煩地逐字逐句分析一本本生澀難懂的文言典籍。通過這種漫長辛苦的研究,他從字裏行間發掘出中國古代先賢思想中的種種人類價值觀,並對比現實世界,總結成新穎的觀點:“這本書講很多有關權力社會責任的內容,也是解決資本主義極化問題的手段。”
據介紹,該權力社會責任理念出在《道德經》中,精華集中於“德”一字之中:在古籍中,“德”字並非指良好行為的準則,而是指領袖照顧人民的態度,以智慧營造良好生活環境,養活人民,亦即是《易經》所說的厚德載物,以“德”建立社會大器來盛載人民。領袖之所以要履行權力社會責任,便是要體現“道”。從字麵解釋,“道”字是指萬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放於人類社會,便可以理解為人權丶自由丶民主,此亦是孟子所說的民為貴,這種民主思想有別於現時西方觀念隻流於表麵層次,而是真正保障個人生存丶心理需要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應有謀生工作的權利,可以自食其力有尊嚴的生活下去。放於現在,從此亦衍生出一種新的丶服務全民的經濟理論,以全民就業作為理論基礎。要是政府掌握權力社會責任,以“德”體現“道”,以保障民生為己任,權衡輕重化解貧富懸殊,以創新思維發展經濟滿足民生需要,萬民皆有所養,社會便會和諧。
“無為而治”是《道德經》主要思想,不少人錯誤理解為順其自然丶不求奮鬥的一種消極生活態度。“無為而治”是非常積極的,所謂治,就是社會安泰,以“德”體現“道”,保障民生,因為社會發展,因人的差異而逐漸形成貧富差異,問題發展到極化時,窮人再難以生活,便會出現社會問題,成為社會失和的禍因,歸根究底,要恢複社會和諧,就必須經常以創新思維對症下藥,才可以化解貧窮問題。這種中國古代特有的東方思想,可以是今日激進偏頗的主流觀點帶出反思和補充。深究起來,“道”的學問更包羅萬象丶深奧多樣,中心思想以人為本,不僅涉及個人修身養性丶更是關乎社會體製丶經濟製度丶群體心理丶思考方法丶及創新思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