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比武大會(1 / 2)

說到棉花,很多人會認為,用棉花做成棉布,這不很正常麼,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其實不然,在漢代,甚至到唐宋年間,人們隻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並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這是有史料記載的。

9世紀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裏被作為“花“來觀賞的。

《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由此可見,現今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當作花、草一類的東西看待的,但棉花在中國的種植曆史,至少有2000年了,據史料記載,秦末在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已采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區卻一直是當做稀少的觀賞植物,直到宋朝以前,中國隻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正式命名,至遲在南北朝時期。

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不過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才推開的。

張毅現在在河東汾陽等自己掌握得地盤上種植得棉花,是讓司徒衛派人從雲南那些蠻荒地帶找來的,數量並不多,是四月份種植的,前不久才剛剛采摘,至於紡織技術,張毅是從那本高級技藝全冊裏學的,包括比一個時代超前很多的絲綢紡織技巧,還有陶瓷也一樣。

按照張毅的設想,汾陽將成為他一個工業基地,他在汾陽修了數座陶窯,專門生產陶瓷,主要麵向的就是達官顯貴,比如洛陽裏的那些王公貴族,還有江南一帶的那些富人們,除了陶瓷和絲綢以外,張毅還在批量製造桌椅板凳,隻不過推行起來有些困難,因為跪坐久了的漢朝百姓,短時間接受不了桌椅板凳,不過這也難不倒張毅,他在自己能接觸到的地方,都設置了不少試坐的地方,讓人免費體驗,人們又不傻,試過之後自然知道哪個舒服,張毅相信,時間長了自己的那些桌椅板凳,肯定能成為百姓家的主流家具。

現在張毅的那些貨物,大部分都在依靠司徒家來輸出,司徒家自然是賺了不少,同樣的張毅也賺了不少,但他賺的那些錢對於定平軍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所以張毅現在非常期盼張角趕緊起義,因為他的錢糧隻夠支撐到過年了,而且隻有有了戰爭,他才沒白養這麼多士兵,正是因為有了現在的這種思想,以後張毅才會不停的對外戰爭。

當然那些都是後話,張毅現在要做的和能做的事,就是一邊焦急的等待張角起義,一邊訓練自己的士兵,特別是那些被十常侍強塞過來的新兵們,至於停留在冀州和幽州附近的定平軍,則在張毅的受意下,沒事兒就去找東部聯盟和匈奴人的麻煩,小舞更是把鮮卑人裏的婦女還有漢人女奴都組織了起來,把自己的鳳舞營擴建到了八千多人,張毅知道了,也隻能是聽之任之,沒有任何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