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爬到屋頂上,仔細檢查瓦片和瓦當的鋪設,同時用他們自己研製的劣質版水泥給一些縫隙處填上。
這樣漏雨應該不會那麼嚴重了。他們建造的時候就考慮過防雨,可不是簡單蓋一個三角形的頂上去就好了。
除此之外,柴房內的所有幹柴他們也用樹葉鋪上了,隻要保證水不滲透到內層就好。
熏肉房也暫時停止熏製,重新做了防水措施,所有的熏肉都被收到陶罐裏。連同一些果幹一起存放。
工程量比較大的是耕地的防雨棚。
排水溝薑博的父親已經挖好了,可防雨棚的建造還在進行中。
他們將防雨棚分為四座,否則很容易被掀翻。而且分開建的話,維修也簡單許多,如果隻建一個大的,那麼一根杆子倒了,整個棚子就會完蛋。
建造這幾個臨時遮雨棚需要消耗大量的瓦片,瓦片的方水性能才足以擋住雨水。更重要的是保證瓦片的牢固性,可不能被風一吹就跑。
防雨棚的結構不必複雜,但是一定要牢固,他們可不想到時候要去冒雨維修防雨棚。
暴雨降臨之前,防雨棚肯定能建好,因為種植地都在時間加速區內,他們相當於有二十多天的時間,趕工之下一間屋子都能做好了,更別說幾個防雨棚。
瓦片的晾曬就放在時間加速區內進行了,燒製工作更是幾個窯同時進行。
在時間加速下,他們花了兩天時間才完成四個防雨棚,比預料的快不少。主要時間都放在了加固上了,給每根柱子底部都打了樁,用大石抵住。
而魚塘那邊,工程量才是最巨大的。
他們準備挖一個大坑,將魚都引進來,然後用鐵條在底部做柵欄,將魚都圍在坑內,在坑外圍再建堤壩,這樣即使水位上漲了,也依舊可以讓這些魚兒在他們挖的坑內生存著。
可這樣做的問題也多,首先,他們挖的坑要夠大,不然魚兒都擠成一團,很容易死亡。
其次,他們必須保證坑內的水質問題,雖然坑裏的水是跟湖水連接的,但是流通率不夠高,水質很容易變渾濁。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問題就是魚兒們的食物問題。
原本,魚塘內的魚兒是靠吃水草,微生物生存,偶爾會投放一些食物,大多是蟲子和螞蟻之類的。理論上來說,大部分魚類一星期內不吃是沒問題的。
可當所有魚兒擠在一起,還挨餓,且麵臨讓他們不安的暴風雨,魚群很容易躁動,這會造成大量死亡。
魚食他們可以自己做,用動物肝髒和植物混合就可以了,魚兒們一向不怎麼挑食,隻是每隔一兩天,就必修有人冒著暴雨去喂魚。
陳楊他們在建好防禦棚後,也去幫忙挖坑,要確保這個坑足夠大。
而和湖水連接部分的泥土,郭子峰將其和成泥巴,最後再燒製,變成陶。鐵條柵欄已經鑲嵌進去了,為了防止出意外,他們做了多層,並且加固泥土層。
洪貴之前打鐵有不少廢鐵,此刻回爐重打,並沒有花費多少時間就製造出了這些鐵條。
坑洞離澄湖有幾十米距離,這個距離之間正好有幾個水潭,可以將澄湖的水引過來。
他們在底部和坑逼都鋪設了一些石子,這樣能有點淨化功能,水土流失也會少一些。剩下的部分,這個臨時魚塘和澄湖的流通性會淨化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