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社會學”成為學的思考
藝術理論
作者:梁玖
【摘要】 在中國全麵探索藝術教育深化發展的過程中,該文作者認為有必要在基於藝術教育問題、藝術教育學科發展需要、以及社會學與教育社會學等學科學理之上,確立研究建構“藝術教育社會學”學科。所謂藝術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Arts Education),是指研究藝術教育社會和行為及其與存在社會的關係互動學說。該文係統討論了“藝術教育社會學”成為學的學理認識與基本內涵。這一具有學科開創性的研究,對建構藝術教育學科、對促進藝術教育行為的優質化開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 藝術教育社會學;藝術教育社會;藝商
[中圖分類號]J0-02 [文獻標識碼]A
當藝術學成為獨立門類之後,關於藝術學科教育的學科群變革與構建問題就是重要議題了,尤其是對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的課程建設與開發更是急務。關注和研究“藝術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Arts Education),既是著力於對藝術教育學科群研究的探究活動,又是解決藝術教育現實問題的策略與方法的選擇。
一、在藝術教育成為“被告”之後的思考
統觀當下的中國教育,似乎被人們滿意的地方很少。不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還是相關學科的專業教育都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筆者認為,自2005年出現所謂的“錢學森之問”開始,(1)中國教育便成為了一個“被告”了。不幸的是中國教育這個“被告”似乎沒有走下被告席的時刻。如:2013年11月25日下午重慶發生了年僅10歲女孩李某毆打男嬰原原的事件,(2)2013年12月3日下午在福建莆田發生了“14歲男孩打完8歲女童怕被責罵,將其勒殺推入糞池”的事件。(3)這兩起事件都表明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責任的缺失。毆打男嬰的女孩李某的父親“李先生稱他和妻子日常打罵女兒以至於對其性格多少有影響”。(4)此外的一些報道都讓中國各個層次的教育成為人們責問的對象。如:2013年12月6日“中國兒童中心學前教育部學前班主管周某因貪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5)。《溫州商報》2013年12月3日刊發了題為《從蔡榮生等人被查 看高校招生“黑幕”》的文章,文中說:“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確認,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因涉嫌違法違紀接受調查,教育學院執行院長胡娟也被免職協助調查。這一事件與‘名校’、‘招生’、‘被查’等關鍵詞聯係起來,引發了公眾對高招問題的質疑。記者調查發現,高招腐敗案件近年來呈多發趨勢,自主招生、補錄及調換專業三個環節已成為腐敗的‘重災區’。讓自主權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有助於實現多元選才的改革目標。”(6)在整體教育被質疑與批評的語境中,藝術教育也依然是一個“被告”的角色。
無論是中國整體的教育成為被告,還是中國的藝術教育成為被告,當下最為緊要的是梳理清楚目前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中國教育的問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與方法。一句話,在教育成為被告的社會裏我們應該思考什麼?當然,教育或藝術教育成為“被告”性角色,不是唯獨中國的特產,這是世界性的現實。
導致當下中國藝術教育成為一種被告角色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藝術教育思想不明確或普遍性欠缺獨立的藝術教育思想、藝術教育主體組織普遍缺乏獨立的辦學章程、高等藝術學科的招生思維和方式與藝術學科特質相背離、藝術教育觀念與評價機製與學科相悖、普遍欠缺藝術層級教育規格、藝術教育內容與社會嚴重脫節、藝術教育主體的職業素養不夠、藝術教育的專業性素養與水平不高、學生成績評定與學生成長事實不一致、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不力、藝術教育形態單一、藝術教學的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弱化、藝術教師普遍缺乏自己的教學藝術、學生的藝術教育滿意度偏低、藝術教育者對藝術教育的誤識嚴重、藝術教育機會不均等、藝術教育產生了新的不平等、藝術教育欠缺性別關注與引導教育、藝術教育自覺轉型不力、藝術教育自身建構意識弱化、藝術教育的人類行為功能影響力發揮不夠、中國藝術教育思想不凸顯、中國藝術教育學派單一、欠缺中國藝術教育思潮生成機製、中國藝術教育欠缺自我秩序調控學理與機製,等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中國藝術教育在較長時間裏成為批評對象的關鍵原因。謀求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便是藝術教育社會學萌生的現實因素基礎與學科邏輯。
關注和確立討論“藝術教育社會學”學科,就是應答解決藝術教育問題的一種學理途徑與方法手段選項。換言之,為何要研究“藝術教育社會學”?“藝術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現實邏輯與學術邏輯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的基本視點,便是當下力求解決中國藝術教育學科存在的學科構建、學理欠缺、教育方法單一等現實問題。
研究與構建“藝術教育社會學”的目的,一是促進藝術教育專業性積極應答社會變革或社會變遷;二是滿足藝術教育學科自身的變革與完善需要;三是實現藝術文化塑造價值最大化。
總之,當現實的藝術教育成為被告之後的思考結論,就是需要關注和構建“藝術教育社會學”這樣的新興學科,以求得揭示藝術教育問題導因與實際解決藝術教育問題的引導理論與方法。
二、“藝術教育社會學”是什麼
研究與構建“藝術教育社會學”的基本邏輯起點,是基於社會視點研究藝術教育的取向與行為。近些年來頗為人們耳熟的概念——“全球化”,便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界定概念與理論。“全球化是指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世界中,因而個人、群體和國家都越來越相互依賴。”[1]83-89其實,全球化概念與思想,都是一種假說事實。因為這涉及到言說者的立場問題。如果已經言說的“全球化”是事實,那麼,以中國人的視點來說,在21世紀或未來的世紀裏,人類社會需要的是“再全球化”。其實這樣的討論,都沒有離開一個基本的認識論前提——基於社會。所謂社會(Society),是指滿足人需求的關係集合組織。社會的形態是多樣的,比如:原始社會、文明社會、虛擬社會、工業社會、外星人社會等等。被稱為“教育社會學之父”的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海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認為“社會的結構主體應該是法律、習俗、機構和組織”[2]43。不同的社會學家對社會事實與價值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比如,埃米爾·迪爾海姆就認為:“社會優於個體的人。社會遠遠大於個體活動的總和。”[1]83-84意思是說,人是社會的創造物。當然,也有社會學家認為,人是社會的創造者。[1]比如,“馬克思認為社會科學家不僅應當了解社會,而且要改造社會。”[2]42其實,人既是社會的創造物,又是社會的創造者。前者是基於個人社會化而言的邏輯,後者是基於社會起始點的邏輯而言的。當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二者的圓融,故而說,社會是人類的關係組織集體。
研究與構建“藝術教育社會學”的學科邏輯與學術邏輯是基於三個邏輯起點——社會學和教育社會學的成熟,以及藝術教育學學科拓展性成長需求。藝術教育社會學,既是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的子學科,又是藝術教育學科群的子學科。
作為藝術教育學科的子學科,藝術教育社會學是訴求以社會學與教育社會學的視點、立場、思想、學理、方法,來整體觀照、研究、分析、揭示、結論、建構藝術教育及其學科的優質化發展,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獨立和完整的藝術教育社會學學科係統結構學說。這既是藝術教育社會學自身理論建構的自覺,也是藝術教育社會學必須的學科意識。
盡管藝術教育社會學作為藝術教育學學科獨立的學科意識在此開篇,但是,筆者堅信,作為完備學科形態的“藝術教育社會學”一定會因逐漸被人們認識和研究推進而厚重。就像教育社會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開篇一樣,(7)現在的教育社會學已經是一門獨立的、成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學科。
社會學(Sociology),是指研究個體或全體及其生活、社會與行為的科學。易言之,社會學,是一種以社會為圈層研究如何跳出與如何跳入社會的科學。“跳出”,是指跳出人的習慣性直觀存在之慣例方式,即,追求個體脫離存在的想象認識論。“跳入”,是指進入更全新的視角與視野看存在。以社會學視點審視藝術教育,一是,強調用整體觀照的思維和方法研究藝術教育;二是,注重以創造想象力的思想和方法深入思考與建構藝術教育。
以社會學視點看,無論是藝術本身,還是藝術教育學科,都是一個具有自閉性和開放性的社會,這個“自閉性和開放性的社會”是呈複數存在形式的。社會學的思維和方法,是一個可以有效切入與深入觀照研究藝術教育學科的路徑和方法。同時,藝術對社會的貢獻也是以複數形式發揮作用與價值的。藝術可以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反映社會存在,並以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成就塑造社會。藝術文化以自己的特性建構人生意義,藝術教育也同樣是以複數形式發揮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價值。個體自然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藝術教育而使藝術為自己服務。比如:讓藝術這種認識存在的手段令個人獲得特別身份、建構人生、創造人生價值、促進人際溝通,以及讓藝術調節自己的情緒、健康身心和創造產業服務大眾,等等。
有學者認為,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是“研究教育活動之社會過程及其與其他社會過程影響關係的學說體係”[3]10。簡言之,所謂教育社會學,是研究基於社會的教育與教育作用社會的互動意義學說。“基於社會的教育”,是指研究思考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該有怎樣的教育存在。這是以社會為深度考量背景探究教育內社會結構係統及其關係的範疇,也可稱為“教育內社會”。“教育作用社會”,是指在特定社會中形成的教育形態如何對具體社會發揮有益的功能,即,教育對外作用價值係統。這是討論教育外社會作用結構係統及其關係的範疇,也可稱為“教育外社會”。盡管教育社會學界,從學科劃分上把教育社會學界定為社會學的子學科,但是,教育社會學是專以研究“教育活動”為對象的。目前,國內外的教育社會學界關於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意識是強烈的。
雖然說從現代學科概念與學科劃分上還沒有“藝術教育社會學”的名位,但是,這並不表明沒有人關注或研究藝術教育自身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等內容。即,無論是在社會學領域,還是在藝術社會學領域,還是教育社會學領域,都有人或多或少地關注與研究了屬於藝術教育社會學範疇的議題、問題和內容。比如:“教育哲學的開山鼻祖柏拉圖就是一位已洞察了教育的許多社會功能的大教育家。”[4]113可見,柏拉圖(約前427-前347)也思考與討論了藝術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在德國,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撰著了題為《打開校門!讓生活進學校!從學校發展到鄰裏學校》的著作,討論學校與社會的關係。(8)即使從中國的社會學成立與發展100多年來所呈現的三種形態中,(9)我們也可以看出它們涵蓋著有關以社會學的視點思考藝術教育的信息。在中國的台灣,1995年就有成型的關乎藝術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如:台北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王雅各的《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一個多文化觀點的視覺藝術教育的實例研究》。(10)《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也刊發了具有藝術教育社會學學科研究意味的文章——《當代藝術教育與社會學批判》。作者認為:“在當代藝術的多元化生態中,應該允許有這樣一種具有社會學意義的轉向:重新建立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生活的真實聯係。那麼,目前美院的教學體係是否應該回應和如何回應這種社會學意義的發展可能呢?在美院的專業教學中,首先我們目前仍然缺乏相應的藝術社會學課程。”[5]4-7四川西南民族大學的蘭海波在2012年發表的《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高等美術教育改革》(11)也具有藝術教育社會學關注內容的意涵。一句話,藝術教育社會學學科形態日趨明顯,因而有盡早確立藝術教育社會學學科意識與學科概念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