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係國現實主義小說分析
文學評論
作者:張晶
摘 要:張係國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時代氣息,多方位,多層麵的反映了台灣社會。本文從對族群認同的看法及其轉換、對台灣社會及其曆史處境的思考、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審視三個方麵展現張係國對台灣社會現實的分析。
關鍵詞:張係國;現實主義;族群認同;曆史思辨
作者簡介:張晶(1990-),女,山東泰安人,暨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張係國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著作頗豐,先後出版一係列的放逐作品、科幻作品。他關心社會,有責任感,一貫堅持文學必須反映現實生活的主張,他曾說:“對我而言,沒有生活,沒有人的掙紮,就沒有小說。別人為藝術而創作,是別人的事。他們是有福的。我不為藝術而創作,我隻為人而寫作。”他的作品貼近生活,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以強烈的現實主義氣質感染人。
他對台灣社會洞若觀火,他的小說多方位、多層麵地展現了台灣社會的變遷,對人的命運和觀念的變化、人性的扭曲以及拜金主義的泛濫問題加以深入的探索。本文將會從張係國非科幻類小說的分析中,通過對族群認同的看法以及他小說關注點的轉換來展現張係國對台灣社會及其台灣人特殊的曆史處境的思考以及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審視。
一、對族群認同的看法及其轉換
劉登翰的《台灣文學史》將張係國和叢甦、馬森一起作為後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家加以介紹,將其定位在留學生文學的範疇加以考察,把他作為“第三代留美作家中堅”(白先勇語)。張係國不單單是作為一個旅美留學生文學作家的身份而存在,還是作為一個有責任心有良心的文人來創作的。潘亞暾曾在書中說道:“在留美作家中,張係國獨樹一幟。他更關心台灣的現實社會,堅持民族文學的創作路線。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蘊含哲理,時代感強,藝術上博采眾家,不拘一格,靈活多變。”這裏指出了張係國和其他旅美作家的不同之處。張係國不僅是那一代苦悶、彷徨、“無根”焦慮的代言人,也是那一代求“變”的先鋒,是留學生文學轉向的代表作家。
本文以《昨日之怒》作為其前後分期的界限。在《昨日之怒》之前,張係國的認同感大多是來自中華民族的族群認同,之後張係國開始轉向,島的意識開始加強,“台灣意識”日漸明顯。他的現實主義小說有很強的民族意識,作家的責任感深重。在前期,張係國的一係列小說,如《香蕉船》、《地》、《孔子之死》等傳達了強大的中華民族的認同。“中國意識”在這裏有強大的號召。
《地》是張係國留學後的第一部作品集,依張所言,這是他“對留學生文學僅有的貢獻”。在這裏,救贖以隱含的方式存在,並帶有一定程度的無可奈何的絕望色彩,表現“濃鬱懷鄉情緒”的同時,具有某種超出懷鄉的意指。
小說以“地”為基本結構框架:賣地——買地——賣地——買地,在這裏,地作為根的對應物而存在,有地才能有根,無地則無根。如同小說中的人物所說:“我們的根是在土地上,離開了土地,我們絕不可能生出根來。現代人的許多痛苦,失落的感覺,我都覺得是離土地太遠所致。”作為台灣當代被放逐者,他們是失地的、無根的。這裏表達了作者對土地——根的渴望與追求,對土地的歸依與理解。同時也是傳達了那個時期的漂泊在外的學子的對故土的渴望,對土地的幻想。
《香蕉船》是放逐係列的代表作品,寫出了那一代出於台灣當代放逐現實的遊子們在肉體上和心靈上無根的漂流,寫出了生存的卑微。《香蕉船》主要講了一個李姓船員在紐約跳船,非法在餐館打工被移民局查獲,強製遣返台灣。小說主軸是這位船員被遣返回台時,與飛機鄰座的兩個台灣留美知識分子的交談,及其在東京脫逃。最後透過那個留美知識分子黃國權的敘述宣布李姓船員在一艘“香蕉船”上意外死亡。向讀者傳達了這樣一群生靈被口腹之舟載向無目的的漂泊旅程,並在漂泊中徒勞掙紮,向世人傳達在別人的土地上永遠都隻能是漂泊,在離散之中一再的呼喚讀者的國族認同。此外《黃河之水》中對於強大祖國的呼喚,向我們昭示此時期的張係國對祖國有強烈的依歸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