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當代文學的人類學轉向(1 / 2)

淺析當代文學的人類學轉向

文學評論

作者:哈那 張雲濤

摘 要:當代文學人類學的轉向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當代文學人類學的轉向,有從方法論、認識論的文學創作方法對當代文學人類學進行分析,有從文學觀念對當代文學人類學進行分析。本文從文體的角度對當代文學人類學的轉變進行分析,分成三個方麵進行闡述,分別為:人類學的”隱形”轉向、人類學的”常規”轉向、人類學的“顯性”轉向。

關鍵詞:文學;人類學;轉向

作者簡介:

哈那(1978.7-),男,蒙古族,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單位:內蒙古師範大學青年政詒學院。

張雲濤(1979.7-),女,漢族,中學語文,單位:呼和浩特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人類學是人文、自然、社科三位一體的科學,其具有強烈的開放性、反思性、理論聯係實際性強等特點。在人類學的民族誌寫作層麵,人類學被認為是一種文學。雖然我國有很多學者對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但從文體角度研究的文獻依然比較少。大部分是從方法論、認識論、文學創作、文學研究等方麵著手。文體作為文學的核心要素之一,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但相關研究文獻比較稀少。因此,本文從文體的角度出發,對當代文學人類學的轉向進行分析。

一、人類學“隱形”轉向

自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以來,中國主流文壇開始流行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法則,而現實主義法則對當代文學的主要影響是高大上的人物形象以及因果循環的情節結構。自80年代以來,作家和讀者都無法再對現實主義法則產生興趣。因此,小說成為一種流行形式,但文體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作家。於是一批作家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文體形式。

具有人類學”隱形”轉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九月寓言》、《萬物花開》、《檀香刑》等。《九月寓言》共有七章,每章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整體”顯性”小村莊過去幾十年的曆史。從表麵的文本結構看,該作品是一部長篇小說,每章節使用的是中篇模式,章節之間既獨立又相互聯係,內在肌理的構成十分巧妙。《九月寓言》是人類學與曆史的結合,講述人類發展的過程。通過一係列的對立思考推動故事的發展。

在因果循環的情節結構被打破之後,半因果敘事、零因果敘事等模式逐漸登上文壇。比如莫言的《豐乳肥臀》,具有曆史主義與人類學的複調結構。而新時期較多作品的文體結構也有人類學的痕跡和影響,比如韓少功的《爸爸爸》、餘華的《一九八六》等,打破了過去文本中“高大上”的人物形象,並且對人類中心主義、反觀原始、反觀文明進行反思。

當代文學人類學的轉向除了在文體的視角、結構等方麵有人類學的痕跡幾影響之外,在美學方麵也有人類學的影響及痕跡。比如《日光流年》、《狂人日記》、《月牙兒》、《人到中年》等。除以上敘述的幾個方麵之外,當代文學中有一批文體形式非常具有人類學意味的作品,比較最典型的是以韓少功《馬橋詞典》為代表的一類詞典體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