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裏克·莫迪亞諾《緩刑》中的身份與記憶藝術
文學評論
作者:周舟
摘 要:帕特裏克·莫迪亞諾在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迅速獲得了國內的高度關注。他的中篇小說《緩刑》以一個男童的視角講述了在德國占領法國期間,孩子成長中飄忽不定的身份和記憶與遺忘的相互糾纏而導致孩子的成長遭受影響。也反應出德占時期,法國社會的現狀。
關鍵詞:身份;記憶;遺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引言
帕特裏克·莫迪亞諾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在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為特裏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占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緩刑》是法國作家帕特裏克·莫迪亞諾在198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作者通過一個十歲男孩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一切。主人公對過去的種種回憶都體現了法國人民在占領時期的動蕩不安以及法國人民生活的狀態。
二、身份的找尋
個人身份追尋因父母而失敗。主人公的父母一直不在身邊,他和弟弟被母親寄養在巴黎郊區的朋友家裏。“新家”裏的阿妮和和小埃萊娜對他們倆都很照顧,接送兩兄弟上下學,帶他們出去玩。兩兄弟的父親是猶太人,喜歡講荒廢的別墅的故事給他們聽。父親曾兩度入獄,卻又被人釋放,究其緣由,無人可知。處於童年時期的孩子,對身份的認同應當是來自父母。童年時期父母的缺失,讓兩個孩子的身份變得飄忽不定。就連主人公上學,都是母親的朋友假裝是他的母親才得以入學。偶爾出現的父親也隻是經常講述那個沒有人居住的別墅的故事。而阿妮,小埃萊娜和她們的朋友後來全都因為一些事情全部逃走了。個人身份界定的失敗,會對一個人的一生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主人公能做的就是逃離過去和自己的身份,在放逐中找到自己。
國家身份因戰爭而喪失。在德國占領法國的時期,猶太人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仿佛全世界的猶太人都不應當有家園,未來和後代。猶太人注定要四處漂泊。納粹強迫猶太人帶上“黃色六角星”,從此一個有深刻內涵的民族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這個黃色的符號,一個象征死亡和恥辱的符號。主人公的父親第一次入獄是因為猶太人不允許在20點後還在公共場所逗留。一個國家的身份都因此淪陷,深處在其中的人民還能完好的保留自己的身份嗎?答案是否定的。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法國在喪失主權之後,被德國納粹控製的結果,被流浪和放逐,身體和心靈都因為國家身份的喪失,更加難以建構。
身份的找尋也可叫尋根,一個人的根如果找不到,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麻煩。雖然生活在法國,卻不是一個合法的公民,找到自己的根和自己的歸屬是能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不然身份的缺失和差異會引發很多的社會騷動,甚至導致人性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