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文學修辭手法看習近平講話稿中的文學性(1 / 2)

從文學修辭手法看習近平講話稿中的文學性

語言研究

作者:鄧姍姍

作者簡介:鄧姍姍(1991.9-),女,漢族,陝西省安康市人,大學本科學曆,碩士在讀,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漢語應用寫作)。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講話稿作為一種應用文體,注重實用價值,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講話稿的文學性(所謂文學性,是指“使某一作品(文本)變成文學作品(文本)的性質”①)。本文試圖從文學修辭手法這一角度展現習總書記講話稿中的文學性。

(一)比喻

習總書記在講話稿中運用比喻,能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例如:

①我們要讓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2015年新年賀詞》)

②亞洲各國就像一盞盞明燈,隻有串聯並聯起來,才能讓亞洲的夜空燈火輝煌。(《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的講話》)

③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例①、②是明喻,③是暗喻。①中把“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比喻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鳥沒有雙翼就無法展翅飛翔,車沒有雙輪就不能奔馳前行,這就充分強調了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性。通過比喻,把本來抽象的事情具體化。②中是用“一盞盞明燈”來比喻“亞洲各國”,亞洲每個國家都是一盞明燈,說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隻有相互把各自的優勢和特色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共同發展。這裏運用比喻,使概括的“團結合作”形象化,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③中是把“青年”比喻成“晴雨表”,描繪了青年這個群體的特征,肯定了青年在時代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凸顯了青年的主體地位,表明了習總書記對青年寄予的深切厚望。

(二)排比

習總書記在講話稿中運用排比,氣脈貫通,說理透徹,抒情自然,使內容和語勢增強,提高了表達效果。例如:

①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多幹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②天空足夠大,地球足夠大,世界也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③——我們紀念鄧小平同誌,就要學習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我們紀念鄧小平同誌,就要學習他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

——我們紀念鄧小平同誌,就要學習他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我們紀念鄧小平同誌,就要學習他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