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皮影戲的發展、現狀和保護
藝術天地
作者:劉潔
摘 要:皮影藝術在我國源遠流長,河南有著悠久的皮影戲曆史,這是在宋代就有可靠文字記載的。皮影戲在河南經曆了豐富的發展曆程,到現在很多地區的皮影戲都銷聲匿跡了,隻有豫南、豫西和豫北的部分地區仍有皮影戲的演出。本文從河南皮影戲的發展和現狀角度進行梳理,以期提出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皮影戲;現狀;保護
作者簡介:劉潔(1986.12.28-),女,籍貫:河南省焦作市,學校: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23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皮影藝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優秀民間戲曲藝術,它曆史悠久、形象優美,是集民間美術造型、色彩、戲曲音樂、文學等一體的皮影藝術之一。皮影戲又稱皮影或影戲,河南南部民間又稱影子戲,或皮兒影,是民間道具戲的一種,它通過燈光使平麵的皮影人在幕布上投影來塑造人物形象,再通過操縱者和演唱者在幕後操縱和演唱來表演故事。我國皮影戲分布較廣,不同地域有不同流派,大抵可以分為北方皮影,西部皮影和中南部皮影。河南皮影戲屬於中南部皮影。本文將重點介紹的是河南地區皮影戲的發展和現狀。
一、河南皮影戲的發展
據說皮影戲起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距今已有兩年多年的曆史,成熟於唐宋時期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皮影戲在河南廣泛流傳並有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在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載:
諸門皆有宮中樂棚。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1]
北宋的張耒在《續明道雜誌》中載:“京師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暫緩之。”[2]
宋人薑白石亦有詩描述影戲:“燈已闌珊月色寒,舞兒往往夜深寒。隻應不盡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從宋代到現在二十一世紀,河南皮影戲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曆史,在漫長的歲月中,皮影藝術越來越精湛完善,其影人造型極具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陳燕在《豫南影戲的生存現狀和保護對策》一文中指出:“宋代影人在製作工藝上較多采用“繪製”方法,豫南皮影繪多刻少”。[3]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從保留的皮影人身上看到,現在羅山地區保留的皮影人的臉部幾乎是畫上的,影身也很少鏤刻,大部分地方是繪上的,這明顯的保留了宋代“繪革”的傳統。將河南影人形象與陝西、河北等地的影人形象比較就可以看出河南影人形象重“繪”少“刻”這一特點。另外,陳燕認為,“豫南影人在處理人物性格方麵也承襲了宋代皮影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以眉毛胡子體現人物性格。”[3]眉毛胡子厚重板正表現剛正,是忠臣的特點;眉毛胡子彎曲孱弱表現奸詐,是奸臣的特點。魏力群在對全國皮影影人造型進行比較之後認為,豫南皮影的影人造型是“中國古代中原皮影的脈絡延續”。[4]在近代灤州影係與陝西影係皮影造型發生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之時,豫南皮影仍“保持著宋代影戲‘繪革’遺風和形似真人剪影的中國早期皮影臉譜特征。”[4]由此可見,豫南皮影的影人是研究宋人影人造型的“活化石”。目前河南皮影這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豫南影戲的生存現狀
陳燕在《豫南皮影戲的願戲探源》裏講到:“豫南影戲的演出方式有三種:會戲演出,願戲演出和商業演出。”[5]村莊每年在特定的時間集會或者祭祀時附帶地會有戲劇演出,其中就有皮影戲。這種皮影戲的演出就是會戲演出。商業演出是專門的商業團體出於商業目的進行的表演。願戲演出地點一般是家庭的院落或空地,家庭出資請團體來表演,為了還願或者祝福而進行的。豫南地區皮影戲的主要演出形式就是願戲,戲班子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願戲演出。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至今日,豫南皮影戲已經陷入了十分窘迫的生存境地。多數地區例如羅山,固始等地的皮影戲已經顯出後繼無人的狀態,皮影事業正在慢慢衰落。拿固始的皮影戲班來說,戲班成員大多數是農民,農忙時成員就回家務農,閑時再來,其中有些人還兼顧著做生意。這樣的“兼職”戲劇班子並不少見。還有另外一類純粹的民間藝人,他們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過政府的關照,落寞地生存在鄉村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