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史視域下的中東鐵路北線影像文本研究
藝術天地
作者:崔昊 劉國濱
本文屬於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文化研究中心項目;齊齊哈爾大學嫩江流域文化研究所項目;2014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項目《攝影史視域下的中東鐵路北線影像資料挖掘整理研究初探》,項目編號:201410221041。
摘 要:從1898年開始,沙俄利用《中俄密約》以侵略中國為目的在中國東北地區建造中東鐵路,一時間各個地區的各種不同的人彙聚到鐵路施工現場,他們中有既有下層的勞工,又有官員,當然少不了對侵占中國領土建設鐵路的反抗者,通過對《中東鐵路大畫冊》中他們身影的記載,來還原他們的真實麵貌。
關鍵詞:中東鐵路;人文影像;攝影史
作者簡介:
崔昊,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劉國濱,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專業2012級學生。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中東鐵路建設沿線中的勞動者
㈠外國技術工作者
在中東鐵路建設中,沙俄從國外招來了很多技術人員。最有代表的一幅照片是砌築拱頂的意大利工人[1],這是在興安嶺隧道作業時拍攝的。照片中一共13人,坐在隧道施工架上的5個技術工人,姿態各異,工作服很髒,但臉上沒有中國勞工的那種滄桑,有的甚至在笑。站在施工架下麵的8個人,前排七個穿著幹淨整潔的衣服,右邊第二個人手提著油燈,站在中間的人官員打扮,很顯然是來視察工程的。照片拍攝中可能用到閃光燈,站在後排隻露出一個頭的人不是很清楚,但從其頭裹著包巾,顯然是中國人,可能是小工。這些技術工作者雖然穿著看上去很髒很破,但表情種卻沒有那種痛苦疲憊。很明顯這些人要比中國勞工的生活好很多。
㈡中國勞工
中東鐵路築路工作人員多達17萬之多,下層勞動者主要來自河北、山東的農民,他們勞動繁重,工資微薄,施工地及生活條件惡劣,疾病流行,死亡人數無法統計。《7個中國人的午飯》[2],顯然帶有人文攝影的意味。他們都是20歲左右的青年,衣著幹淨整潔,精神抖擻,有兩個在劃拳,其麵對攝影師的鏡頭都毫緊張。他們有可能是中東鐵路官員的保鏢。是中東鐵路的修建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可能是他們的命運比較好,生活因中東鐵路的建設而變好。但這隻是少數的人,大多數的中國勞工還是食不果腹,生活條件惡劣,甚至中東鐵路的建設讓他們連命都丟掉了。
二、中東鐵路建設影像中的統治者
㈠鐵路建設官員
在中東鐵路建設之初,維特是一個關鍵人物,中東鐵路的走向,就出自他手。沙皇因采用他的方案,他因而得到重用,被任命為俄國財政部部長。這裏要介紹的這張照片是1902年9月維特在管理局副主席格爾別同誌的陪同下,視察鐵路及外阿穆爾地區邊警獨立師團時,攝影師拍攝的一張標準照[3]。照片的風格很符合當時的人像攝影手法,照片中的維特統一的沙俄式的胡須,精神飽滿,完全看不出一個侵略者應有的樣子,但就是這個人把鐵路開到了中國的領土上,是中東鐵路建成後的實際統治者,也是沙俄的交通大臣。鐵路建成後,隨之而來的是鐵路附屬地權,開設工廠、商店,建設公園、醫院,單方麵設立警察權等,一係列的侵略行為在維特的頭腦中慢慢實現。這就是沙俄侵略者的真麵目,沙俄在中國地區的代表——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