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現代繪畫流派對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美學特征的影響
藝術天地
作者:張毓婷
摘 要: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是他晚年旅居國外時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創變出來的。而他生活的年代,也正是處於上世紀西方近現代繪畫思想深深影響中西繪畫界的時代。因此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的形成,不僅與其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底有關,也與他晚年接觸的西方繪畫思想有關。與之相應,其潑墨潑彩繪畫的美學特征,不僅與傳統中國畫的美學思想有致密的聯係,也受到過當時西方近現代繪畫流派的審美風尚的影響。
關鍵詞:西方近現代繪畫流派;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美學特征;影響
作者簡介:張毓婷,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美學專業2014屆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1899-1983),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書畫大家。他的繪畫經曆極其豐富,一生廣遊天下,畫風多變。他敢於求變創新,在晚年創變出潑墨潑彩的繪畫風格,不僅成為他個人的藝術符號,開辟出他的繪畫新境界,也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史上重要的篇章。
任何一種繪畫形式,都有其特有的美學特征。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風格,是他一生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這裏麵既有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的影子,也充斥著西方繪畫美學思想的氣息。在老莊哲學、美學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陶鑄下,大千潑墨潑彩畫在“水”、“墨”的盡情發揮中,彰顯出“道”這一永恒的存在體的內在蘊涵,也表現出他渾穆瑰麗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理想;在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等繪畫思想的影響下,他將創新性的繪畫語言和構圖方式應用於潑墨潑彩繪畫的創作上,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對宇宙、自然、生命的內在感悟,同時也抒發著強烈的現代性思想意識。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達到了中西繪畫藝術在現代審美範疇上的完美交融。
一種繪畫形式的美學特征,其蘊含的美學思想,是因特定社會曆史時代而產生,並涉及到其中包含的政治、文化、藝術、哲學、宗教等方方麵麵。任何繪畫美學特征形成的蹤跡,我們在其形成的過程中便可窺得。而這種繪畫形式的形成過程是與繪畫者自身經曆和其所處社會時代的內外因素有著密切聯係的。從大千先生的繪畫經曆來看,在40歲之前主要是“師古人”,而這一時期正是近現代繪畫思潮影響著中國畫界的時期;40至50餘歲是在“師古人”的同時以“師自然”為主,期間他廣遊過海內外名山大川,積累了許多創作素材和靈感;50歲以後是“師心”的階段,在傳統筆墨基礎上,他運用西方現代繪畫的抽象表現主義等繪畫思想,創變出了潑墨潑彩的繪畫形式,並創作出了一幅幅舉世矚目的精品。如令人震撼的《山雨欲來》,精致典範的《瑞士雪山》,首次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會拍賣過億的《愛痕湖》,以及後期規模浩大的《長江萬裏圖》和《廬山圖》等。
所以,縱觀大千先生的人生經曆、生活環境和其繪畫經曆我們可以發現,處在20世紀西方近現代繪畫思想深深影響中西繪畫界的時代裏,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的形成,不僅與其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底有關,也與其晚年接觸的西方繪畫思想有關,深受西方近現代繪畫流派的影響。而與之相應,其潑墨潑彩繪畫的美學特征,不僅與傳統中國畫的美學思想有密切聯係,也與西方近現代繪畫流派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