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眾差異視域下對“查理周刊”事件進行思考
文化長廊
作者:崔靜
摘 要:發生在2015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讓人們繃緊了媒體如何傳播宗教信息的神經,哀悼受難者的同時,也要引以為鑒,如何有效利用傳媒對非本地文化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其他民族是媒體機構的責任之一。在涉及不同價值觀的信息傳播應該區別對待,尊重並正視受眾所具有的能動性,幫助受眾形成正確的傳播價值觀。
關鍵詞:《查理周刊》;伊斯蘭;價值觀
作者簡介:崔靜(1990.2-),女,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0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查理周刊”事件
1、事件概述
於當地時間2015年1月7日的巴黎,發生了一件恐怖襲擊事件,遭受襲擊的是一家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的總部,該事件至少造成12人死亡,其中10人為該漫畫的主編和漫畫家,另有11人受傷,4人重傷。據猜測,襲擊人員可能提前掌握了周刊的工作日程,挑選了工作人員幾乎都在的襲擊時間
2、事件成因分析
這不是第一次襲擊。在“查理周刊”事件之前,該雜誌社就受到過死亡威脅、燃燒彈襲擊等。《查理周刊》是一家主營諷刺漫畫的雜誌社,為吸引受眾眼球,刊登內容多運用炫目的色彩,誇張標題,涉及敏感的人物和宗教,其中就常常有刺激伊斯蘭教的內容。自2006年起,該雜誌轉載了丹麥的《日德蘭郵報》12幅侮辱伊斯蘭教及其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畫,便開始引起穆斯林世界的震怒;2011年《查理周刊》又刊登一副嘲笑伊斯蘭法典的漫畫,第二天位於巴黎的辦公室就遭到了燃燒彈的襲擊,接著刊登《愛比恨的力量大》漫畫加重了伊斯蘭教對其的厭惡,;緊接著2012年《查理周刊》又刊登了數幅影射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畫,其中包括一幅裸體漫畫,該雜誌社的行為引起了伊斯蘭國家的抗議大波。而引起“查理周刊”事件的直接原因可能是2014年聖誕節該雜誌刊登的褻瀆伊斯蘭先知的漫畫,漫畫上方寫著“那部席卷伊斯蘭世界的電影”更是引人瞎想,其中漫畫中的白袍形象或裸體形象雖沒有指出是誰,但是無不讓人產生聯想。
二、影響受眾理解“查理周刊”事件及該雜誌的有關因素
受眾理解信息都會攜帶所在社會的背景文化,社會環境、社會地位、文化背景這些因素不同則會對於信息的理解不同。
在“查理周刊”事件發生後,法國民眾對於恐怖襲擊事件和12人的喪生群情激奮,紛紛走上廣場,表示“我是查理人”,要求嚴懲恐怖組織,對於《查理周刊》諷刺意味的漫畫則認為是“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有人認為該雜誌給自己帶來了政治。相比而言,《紐約時報》刊發的《我不是查理》的專題文章表達了如果20年前在校園內諷刺報刊,教師會指認此舉是散布仇恨謠言,當局也會對此事進行幹預,甚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美聯社媒體表示不再刊登任何傷害宗教感情的漫畫。其實,法國人民多為基督教信眾,對於《查理周刊》“調侃”伊斯蘭教的漫畫的理解自然不如伊斯蘭教民眾敏感,發生“查理周刊”事件在法國人民看來是義憤填膺,但在別人看來卻是事出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