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擬態環境中刻板印象的成因及應對策略分析(1 / 2)

新媒體擬態環境中刻板印象的成因及應對策略分析

文化長廊

作者:林碧鶯

摘 要:新媒體擬態環境中,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本文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發現其成因為客觀事實的存在,商業化運作環境下媒體對負麵新聞的報道偏好,新聞報道標簽化操作模式以及受眾媒介素養的缺失。而重申新聞專業主義,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則成為重塑中國大媽媒介形象的有效選擇。

關鍵詞:刻板印象;擬態環境;大媽碰瓷

作者簡介:林碧鶯(1994-),女,漢族,福建寧德人,2012級本科生,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研究方向:網絡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典型案例

2013年12月,“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報道引起網友熱議,然經多方查證,消息發生戲劇性逆轉:老外的確撞倒大媽,且係無牌無證駕駛。據統計,事發第二天該事件在新浪微博被轉發數將近29萬,評論數約23萬。①

二、新媒體擬態環境中刻板印象的負麵作用

關於擬態環境,美國學者李普曼將其解釋為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②這種“假環境”會製約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受眾作為局外人很難接觸原始信息,而趨向於認為擬態環境就是真實環境。因此,媒體報道不當極易導致人們對特定對象形成固定認識模式,並為其貼上某種籠統而無差別的標簽,此即刻板印象。

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經曆了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演變推進的過程。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網絡時代新媒體報道突破時空限製,媒體報道失範所導致刻板印象問題形成時間大大縮短,其負麵作用也通過網絡這個平台波及範圍更大。

三、新媒體擬態環境中刻板印象的成因分析

一)客觀現實的存在。首先,生活中確然存在大媽碰瓷事件,而新媒體在建構擬態環境時,往往在此類報道中加入暗示成分,這就使受眾腦海中已存在的與此類似的固有看法得到確認和強化。大媽訛老外案例中“遭訛”“死命撕扯”等字眼均帶有強烈暗示意義,且所報道大媽形象與受眾此前對彭宇案及許雲鶴案中碰瓷者形象相符合,從而進一步導致中國大媽負麵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商業化運作環境下新媒體對負麵新聞的報道偏好。媒體偏向於報道吸引眼球的負麵新聞,而忽略與受眾期望相違背的正麵信息,易造成報道失衡,這種失衡強化了報道對象的負麵形象,而這種形象極有可能上升為權威意識,並逐漸成為社會群體看法,也逐漸固化在一些人的個人記憶中。媒體不當報道方式和價值取向的走偏進一步加深受眾對中國大媽的負麵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