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飛正準備挖最後一袋土,然後吃飯休息,哪知一鐵叉下去,卻意外地聽到了“咚”的一聲。
這分明是鐵叉戳在磚牆上的聲音!
溫小飛驚喜異常,他連忙用手扒了扒,一看,果然是墓室甬道的青磚。
他高興極了,忙換鐵鍁鏟,原來隻剩下約五厘米厚的土層了,鐵鍁向下一用力,不費勁就能鏟下一大片。
溫小飛三下五除二,就把這剩餘的泥土全鏟了下來,露出了大片的青磚。
溫小飛手摸著青磚牆,心裏十分激動:啊,這些天來的汗水沒有白費,終於要實現目標了。
他禁不住嘴角翹了起來。
溫小飛並未立即鑿牆開洞,略作遐想後,他便收拾好泥土,又把自己挖的通道修整一番,使得整齊順眼。他學畫畫習慣了,做什麼都考慮美觀順眼。他還把通道的地麵又用腳踩了踩,使之平坦好走。
做好了這一切,溫小飛就上去吃飯了。他決定吃過飯再集中精力去打開青磚牆。
為了犒勞自己,溫小飛煎了幾個雞蛋下飯。吃過飯,在略作休息之後,他便帶上錘子和鑿子下到地道裏。
溫小飛站在墓牆前,先觀察思考了一會兒。他想這青磚也是文物,應該盡量不弄壞才行。於是,他就沿著磚縫小心地鑿。
但第一塊磚卻很難保全,他給鑿碎了。
這世間之事,第一往往都成為犧牲品,可是正因為有了“第一”的犧牲,才可能有這後麵的不犧牲。
溫小飛想,拆這磚牆,隻在開頭困難一些,而一旦從上麵破了個頭,下麵就容易多了。
他很快就鑿下了第一塊磚,當然是碎了的。
可是,他小看了古人的建築技術。鑿第二塊時,他想努力不鑿碎,可還是碎了。
溫小飛不知道,古代人雖然沒有今天的水泥可用,可仍然發明出了非常好的粘縫材料。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泥磚縫,不太結實,可宋代以後,石灰砂漿逐漸被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廣泛采用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作膠結材料,這樣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代的長城不少地段的砌築,均用糯米汁摻拌砂漿,直到今天,磚縫的砂漿粘結力仍很堅固。
溫小飛現在鑿的這青磚牆正是用糯米汁摻拌砂漿粘縫的,又是長期在地下,沒有經過風吹日曬和雨霜冰雪的侵蝕,所以非常堅固,再加上開頭本來就很困難,所以他想不把第一層磚鑿碎是難以做到的。
第一層磚全都被鑿碎了,溫小飛十分可惜。到第二層以下,他還是不能做到保全所有的磚,隻能保證當中的不碎,而兩頭的還是會被鑿碎。
溫小飛把起下的青磚鋪在了自己挖的通道裏。這當然不夠。不過他想,可以把墓室裏的那些磚弄來鋪上,墓室裏還有許多青磚呢。這樣既可以使自己挖的通道好走,還不占墓室空間,兩全其美。
在花了大約一兩個小時之後,溫小飛終於把通道門完全打開了,並且把門邊修整齊平,沒有一點突出的尖角,使得走過時不會被碰到。
在打通了之後,溫小飛就懷著激動的心情,拿著手電筒,再一次走進了墓室甬道。
墓室甬道與自己挖的通道差不多寬,隻是其兩壁用青磚砌得十分整齊,筆直地通向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