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表姐
第一卷
一阿桂來了
當鄉下婦女阿桂邁進二姨劉老太家門兒的時候,她的表弟老三正在做飯。老三開門迎阿桂和她的老伴進家,隻似笑不笑地招呼了一聲,就做中午飯去了。
阿桂和老伴是乘了一宿火車來的。下車連早飯也沒舍得吃。肚裏空空,心裏也空空。看到表弟周老三,阿桂就明白姨媽為啥要叫自己來了。老三頭發花白,表情麻木,看來照顧80多歲的姨媽,已力不從心。
劉老太拄著拐杖,挪著胖重的身子從臥室走出來,說,阿桂來了,正想著你呢!
又招呼老三說,表姐來了,你還不給倒茶?
老三說,沒看正炒菜嗎?
老太太給阿桂老兩口倒了茶,打量著阿桂,問:阿桂,我記得你是我姐姐最喜歡的閨女,那年還跟著我姐來過北京呢,真是認不出來啦!
阿桂用帶著濃厚安徽鄉下的口音說,是啊是啊,我跟著我娘來北京,那年也就十來歲兒吧!
老太太打量著阿桂夫妻,心裏後悔不應該打電話把這個外甥女叫來。眼前是一對飽經風霜的鄉下老夫妻。尤其阿桂,更是滿臉皺紋,一臉蒼桑。一雙粗黑的手,拘謹地放在膝前。阿桂的老伴兒,是一個相貌委瑣的鄉下老漢。
怎麼會有這樣的親戚!劉老太心說。
阿桂讓老伴從隨身的編織袋裏掏出一袋小米,一包花生,十幾個醃好的鹹鴨蛋,說,這是老家的土產,給姨媽嚐嚐新!
劉老太客氣地說,來就來了,大老遠地還帶什麼東西呢!臉上卻不是那麼好看。
劉老太打量阿桂,阿桂也打量著劉老太。她心中那個年富力強的姨媽,已經變成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太太。頭上是稀疏的白發,臉上爬滿了皺紋,身上是又皺又舊的家居服。
二阿桂的鄉下生活
早在兩三個月前,劉老太的大女兒大英,就往老家打了電話,問表姐阿桂願不願意來北京照顧老太太。阿桂著實猶豫了一陣子。自己雖然還健壯,可60歲開外了還要外出幫工,實在怕力不從心。
她問大英為什麼姨媽那麼好的條件,不在北京用個保姆?大英說,老太太倔唄,非說不相信外人!一直都是老三照顧的,為這老三跟媳婦分居好多年了。現在的兒媳婦,哪個還願意照顧婆婆!
阿桂心想也是,自己雖然在農村,可兩個兒媳婦,哪個都要單過。大兒子結婚給蓋的大房就在前院,平時兒媳婦連一端麵條也沒有給自己端來過。自己看大了孫子,兒子和媳婦就把自己當抹布一樣丟了。逢年過節來打個照麵,領個紅包,平時幾乎不來前院老房,隻是孫子有時候還來奶奶屋裏玩一會兒。小兒子呢,一結婚就跟兒媳婦住到縣城裏去了,一年到頭也見不著人。
兒子的冷讓阿桂心寒。可讓阿桂離開故土的,是老伴。當年阿桂是奉母親之命,嫁給這個看來老實巴交的貧農兒子。婚後沒有幾天,就挨了一頓飽打。因為她沒有帶來什麼嫁妝。後來她生了兩個兒子,情況依然如此,除了死命幹活兒,沒有別的日子。老公隻要在外邊受了氣,就拿老婆出氣。
更不堪的是,兩個兒子還小呢,老公就開始在村裏沾花惹草了,時不時地就跟哪個大閨女小媳婦生出醜聞,讓阿桂的臉都沒地方擱。老公仗著出身貧農,非但沒有受到什麼懲罰,還為自己的醜聞洋洋得意。
多年來,老伴跟村裏一個風流寡婦相好,對口拙心笨的阿桂百般瞧不上,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兒小事,大打出手,好幾次把阿桂打得在炕上趴上幾天。稍微好些,還得掙紮著起來地裏家裏的忙乎。她趴在炕上的時候,沒人給她端過一碗水。阿桂知道,這是逼著她離婚呢!可是,阿桂離婚又能上哪兒去?一把歲數,身無分文,兒子們又肯定不要她。
三
阿桂常感歎,自己竟和母親一樣,是“小姐的身子丫環的命。”
阿桂聽母親說過,當年,阿桂姥爺家是當地有名的地主,有良田百畝,在城裏還有買賣。姥姥生了倆閨女和倆兒子。倆兒子出門讀書做生意,阿桂的母親和二姨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千金小姐。後來,二姨強烈要求出去讀書,讀到高中畢業之後,跟人去了南京讀大學。解放後家產分光,倆兒子去了台灣,姥爺被送去勞動改造,回來沒幾年就去世了。
阿桂的母親嫁了個老實巴交的貧農,過上了苦巴巴的小日子。日子緊,阿桂從小卻沒受過什麼委屈。她小時候乖巧伶俐。上邊雖有兩個哥哥,母親和父親最痛的卻是阿桂。可惜阿桂嫁得不好。當初隻圖男方家成分好,人又生得壯實,房子蓋得體麵,就嫁了過去。神差鬼使嫁了一個負心郎。每天的日子都是受氣受累,幾年工夫,就花容憔悴,變成了黃臉婆。
當閨女的時候,阿桂是個愛哭愛撒嬌的小姑娘。嫁到馬村之後,她的眼淚幹了。除了母親去世痛痛快快地哭過一場,剩餘的日子眼圈都是幹枯的。受了多大的委屈,被老漢打得渾身青紫,她也從來沒有掉過一滴眼淚。後來,雞蛋沒有及時收要挨打,晚飯不順口要挨打,洗衣服不及時要打,要點零花錢買止痛片,也要挨打。一個老太婆挨的打,比小媳婦還多。
幸虧,阿桂早年跟著村裏一個孤身老太太信了基督教。多年讀聖經的結果,是她學會了逆來順受。阿桂隻上到小學畢業就回家務農了,這點兒文化讀聖經也足夠了。阿桂來的時候,把早已讀爛的聖經也帶來了。
阿桂此行來,除了躲避挨打,賺點兒養老錢的目的之外,也是對姨媽的一份惦記。阿桂早聽母親說過,姥姥家最出息的就是二姨。她參加了革命,解放後進國家機關當了幹部。姥姥家敗落了,隻有二姨是驕傲。可母親從來不去城裏麻煩二姨。在阿桂十來歲時,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她全家都餓得奄奄奄一息,母親走投無路,便帶著阿桂去北京投奔二姨。二姨家雖也沒有多餘的糧票,可二姨說,有我們吃的,就有你們的!阿桂跟母親在北京呆了半年多,雖每天隻能跟二姨一家吃窩頭,可已覺是天堂了。她和母親都活了下來。從此阿桂對二姨充滿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