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書卷氣
思與想
作者:筱陳
所謂書卷氣,是一種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是良好素質的外在表現。書卷氣,是書香浸潤而散發出的清新之氣,它可以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一個文明祥和的地方,一定是書香濃鬱的地方,也一定是能凝聚正能量的地方。最近到寧德古田杉陽鎮,這是一個曆史文化名鎮,這裏有藍田書院,到現在,每周還在給孩子們上國學課,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鎮子裏的李家祠堂,柱子上有一幅對聯:“立事審時度勢因道誌致遠,為人達理通情尚仁心彌誠”,有這樣的對聯書在這兒,讓你覺得祠堂充滿書卷之氣。更讓人驚訝的是通往大殿上的階梯是被青石板覆蓋著,成為一個斜坡。我問其緣由,答說,這個階梯是為狀元而準備的,誰考上狀元,就可以把青石板揭開,從階梯上走進大殿。我想,通過這道階梯,我似乎找到了杉洋成為文明古鎮的答案。再說幹部,一個有素養的幹部,一定是有書卷氣的幹部。有了書卷氣,就多了一份正氣,增了一份魅力,少了一份粗俗。有了書卷氣,便少了傲氣、嬌氣、霸氣、俗氣、媚氣;多了骨氣、正氣、靜氣、秀氣、和氣、靈氣、大氣、豪氣。
正如香有檀香、沉香一樣,書卷氣散發各自的芬香。書卷氣是一種能夠引領時代之先的風氣。涵養書卷氣,離不開各自的職業特點,每一個職業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具有職業特色的文化,如企業文化、機關文化、校園文化、藝術文化,因而也就有了企業家氣質、幹部氣質、學者氣質以及藝術家氣質;涵養書卷氣,離不開地域的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方水土也造就了這方人的特質,使這方人有了自己的文化稟賦。如福州人受到閩都文化涵養,在這塊地域上,書卷氣也就多了“蝦油味”。
人當有書卷氣,這種氣從何而來?首先,從書而來,曾在網上讀到詩句“腹中厚積萬卷書,濟世安邦任卷舒”。書卷氣是讀書過程中汲取書之精華而生成的,讀書是涵養書卷氣之基礎,讀書的數量、讀書的品質,都與書卷氣密切相關。書齋是涵養書卷氣的重要場所,在書齋裏,以書為伴,以書為友,暢遊書海,與智者進行著對話、汲取著豐富營養,培養書卷氣應當走進書齋;其次,涵養書卷氣不隻是在書齋,書卷裏也從地氣中來,地氣讓書卷氣更加鮮活。古人說,功夫在詩外,涵養書卷氣在也應當在書齋外。與智者為伍,與自然相伴,人民群眾的智慧、基層的豐富實踐,是一本“大書”,培養書卷氣應當走出書齋,在躬身接地氣中涵養書卷氣,讓書卷氣充滿濃鬱的大地之清氣。再次,書卷氣從感悟中來,我們誦詩頌詞,從這些詩詞中,我們感受到了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王昌齡等詩人身上所具有的書卷氣,由此可以想見,人的書卷氣,是在日常言談舉止中展現出來的,群眾評價一個幹部有沒有書卷氣,也是通過日常謀事決策來觀察評價的。書卷氣不是書呆氣,不是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滿足的之乎者也,卻什麼也不想幹、不會幹的人。
從生命來說,氣斷則人去。要讓一個人始終保持良好素質,就必須始終涵養書卷氣,既讓書卷氣充盈心間,又讓書卷氣彌漫空間、綿久不絕;書卷氣還有厚積薄發之特點,唯有涵養才能厚積;涵養書卷氣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終身之功課。當下,涵養書卷氣,應是注重涵養修身之氣、明理之氣、增智之氣、慎思之氣、篤行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