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母也是處於本能的好心,卻怎麼也沒有想到另一層:木青冥他們要真是神仙,豈能吃五穀雜糧,那還不得吃龍肝鳳膽,喝仙露啃仙桃啊,哪裏還會在乎她的三菜一湯?
可木青冥聞言一喜,也沒能立馬想到這一層,隻是立刻停下了邁出的腳步,把腿縮了回來......
觀音山前稱為石咀山,山勢不高,但卻陡峭險峻。而山中林木繁茂,樹高而葉闊,高木雜草間的石上苔蘚長綠,放眼望去滿山盡是蒼翠一片。隻看前山,就像是一隻渾身長滿了苔蘚雜草的巨大山龜,把頭搭在滇池邊上喝水一樣。
若是不隻看前山,遠觀這整座大山,則因且蜿延奔赴的山形甚奇,又尤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若是能蕩舟於滇池之上,由遠處往山上眺望;隻要是微風一吹,山上草木齊齊抖動,這欲飛的鳳凰狀的大山,就更是顯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在臨近滇池處的山頂上,有著一座既鎮海又鎮山的高塔,坐落於蒼翠樹蔭之間,建於明朝成化十年。
當地人相信,正是因為這座鎮海又鎮山的高塔,所以滇池上沒了波濤巨浪,從此水患不再頻。而明嘉靖年間,悟真、明全二僧又在塔後募建後殿。之後曾作多次修葺擴建,重修了迦藍殿,增建了聖僧殿,觀音山從此有了一片三層院宇的佛寺建築群。也就形成了今日山上曲徑通幽的觀音寺。
若是所說此山就像鳳凰,寺廟正在“鳳凰”的背上,頗具上乘蒼天靈氣。
而因為此地有廟又有塔,加上佛寺南麵建有“小南海”和“普陀山”牌坊的原因,故而每逢農曆六月十九觀音成道之日,朝聖香客絡繹不絕,不管是否是陰天雨天,也要冒雨上山以求菩薩顯靈庇護眾生,至今數百年依舊經久不衰。
和妙雨一起把真炁聚集與鞋底,在寬廣的滇池湖麵上踏水而不落地飛奔許久,來到了觀音山下的妙天,腳不停步地朝著上山而去。他們在山中有點陡的山路上又走了片刻,終於來到了觀音寺南麵。
站定在廟外的妙天,看透一看身前那草木環抱下三門並立的石製牌坊(佛教的牌坊都是三門,寓意上門解脫),同時解開了匿跡咒。
夜幕下,山風呼嘯而來,吹得妙天妙雨衣袍袖口飄飛,也吹得四周草木左右搖擺。
“山勢飛來,看軒翥翔棲,宛似西天靈鷲。”?妙天不語,妙雨卻看著牌坊上的石刻對聯,輕聲念叨道:“湖光俯映,任蜿延奔赴,恍兮北嶺長虹。”。
語畢頓了頓聲,妙雨又道:“西天靈鷲,還頗有佛家味道。”。
“看來這封印多半也於佛法有關。”向來不愛多言的妙天,若有所思地悠然感歎:“佛家戒殺,若遇妖物多用感化之法,勸其向善,也是有利有弊啊。”。
說完此話,妙天邁步朝著牌坊的另一邊的茂林中鑽了進去。急忙跟上的妙雨好奇的問到:“我們不去寺中嗎?”。
在她看來,既然傳聞中提到佛寺建起來後,山下滇池就已經變得風平浪靜,那封印應該在廟中才對。
而起這寺廟選址很好,秉承天地靈氣,很有可能封印就在其中的。
“那隻是個幌子,形同於疑塚。”妙天停了下來,舉目看向前方在夜風中搖曳不停的茂盛草木,對妙雨說到:“我感知到的封印之力,來自於這個方向。”。
跟上的妙雨,順著他目光所及處看去,隻見得越往前去,越是草木茂密,齊腰高的雜草交錯縱橫,攔住了他們的去路。樹冠如華蓋的參天大樹,嚴嚴實實地擋住了他們頭頂的星光,四周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要不是兩人都開了眼,這種路真沒法走。
妙天不再多言,邁步向前,朝著樹林深處而去,妙雨也默然跟上;既然擅長追蹤的妙天說封印在前方,那就一定是的。
兩人一前一後地在茂林中走了半晌,妙天再次停住。
妙雨蹙眉走了過來,與他比肩而立在一株樹上垂下的藤蔓下,看向了前方。
隻見得一丈開外的地上,有一尊高有兩尺,已被刀劍之物劈成兩掰,倒在了地上的石佛。從平滑整齊的切口來看,顯然是人為所致。
“那就是封印。”妙天注視著漸漸地躺在雜草間的石佛,再次開口。
距離得這麼近,妙雨也能感知到那石佛雖破,不過其中還蘊含著佛法的鎮妖加持。看來這裏真的是鎮壓的封印所在。
妙雨注視著臉上已無慈祥的開裂石佛,心裏想到:真正的封印藏在這深山老林,草木樹林深處,外麵還有一處疑塚作用的寺廟,這布下封印的人也是謹慎。
與此同時,妙天已走到了石佛邊蹲下,伸手一摸石佛上的斷口,輕聲道:“破壞它的人下手真是快準狠。”。
是誰破壞了封印?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52646/25719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