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1 / 3)

在為數不多的幾次深談裏,李長風發現韓可孤推崇韓延徽甚過自己的先祖知古公。的確,在大遼國走向強盛的過程中,這位名叫韓延徽的漢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原服務於燕王劉守光,深深恪守儒家“夷夏有別”的傳統,在當年出使契丹時絕不認可阿保機為正統君主,不行跪拜之禮。太祖氣惱他無禮而扣留其牧馬。幸有皇後述律進言:“韓延徽守節不屈,說明他是個有德行的人,該待之以禮,對他重用。”太祖從善如流,便把韓延徽召回。交談之下,感到此人確實很有見識,便將韓延徽納做了自己的謀士,許多政事,尤其是與統治漢人有關的事,都要征詢他的意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胡漢分治政策,廣樹城郭,分市裏,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以生養之。以故逃亡者少。使逃到契丹的漢人陸續安居下來。生產恢複發展之後,政府有了租賦收入,經濟實力才得以大幅度的增長。而耶律曷魯更是佐遼建國第一功臣,他與太祖同歲同族,兩人自幼便形影不離,交情極好,非常有軍事才華,任帷幄之寄,言如蓍龜,謀成戰勝,可謂算無遺策。

用此二位先賢大謀之士勖勉,李長風不覺深受感染,雖然對國家前途不大看好,但出於對韓可孤的尊重和信任,書生的意氣一突的不可控製起來,他奮激的手扶定麵前的桌案,望向韓可孤道:“兩位先德有佑,韓大人忠肝利膽,正是令先祖德讓公回轉,實是國之大幸,民之大幸呀。”

“豈敢,豈敢。”韓可孤胡亂的搖著雙手,一段時期以來被湮滅的那股澀氣又回到了臉上“怎敢與先祖相提並論,我是空有其誌,未有其才。你我之間無不可說,隻有賴二位賢弟同心合作,力挽大遼危難,共成中興之功業。”

慣常在民間走動的李長風雖然是書生出身,但也頗沾了些江湖的豪氣,“韓大人既然將我等視為兄弟,我便也不再客氣,有道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從此以大人馬首是瞻,共倡大業。”三個人六隻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那廂裏的蕭驢子瞪大著銅鈴樣的雙眼怔怔的看著這段情節,隻覺得身體燥熱起來。把腰間的一雙匕首鞘子捏得吱吱作響。

“那麼”過了好一會兒,蔡高嶺舒出些心中的激揚之氣,指一指桌案上的詔書“對這位偽皇,我們又如何回複?”

“不過是一場鬧劇罷了,無需理會,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不容分心的去做好正確的事情。”韓可孤高舉的左手奮力向下一揮,很決絕,寬大的袍袖將空氣帶動得呼嘯之聲,仿佛被當中斬斷般的呻吟。

“ ‘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老虎不投降’。當年宣懿皇後的這首應製之作,慷慨豪邁,大氣磅礴,恰是我等現在的心情吧,早就聞長風書法自成一體,何不請臨興一幅這首《伏虎林應製》,也好表一表此時的暢意。”難得韓大人今日有了寓政於樂的雅興,蔡高嶺見氣氛添了些凝重,便及時向輕鬆的方向引導。

韓可孤怎不知蔡高嶺的這一番苦心,不忍拒絕了下屬的一番美意,也是深愛著書法一道,便拋下沉悶的話題立時附和。

“我這兩把刷子哪裏入得二位大人的法眼,蔡大人這是要我在韓大人麵前出醜哦”李長風一笑謙辭。

“長風就莫要客氣了,你的筆法我也早有耳聞,隻是一直不曾得賞墨寶。”韓可孤拈著短須沉吟道“觀音娘娘的這首詩所呈現出的豪放氣概,倒羞煞了我們這些須男子。待字成後,懸掛在二堂之上,對來往議事的官員也是激勵。”

本也是妙人,李長風對蔡高嶺的心思拿捏的準確,欣然說道“好、好,既然二位大人不嫌學生字體醜陋,我便不自量力一番。”毫不拘泥的大笑“不過,寫得好字須要伴著好酒,這可是要韓大人賜上兩杯哦。”

“大碗喝酒,高唱離騷,方是真名士。長風果然名流詩酒的派頭。”已有數日不聞繆香的蔡高嶺乍聽酒字便不抑了,“如此我也要借一借光,討韓大人幾杯好酒吃吃。”

“哈哈,你二人是要敲我的竹杠呀,好酒我是有的,不過這要看我家驢兒舍不舍得嘞。”三個人戲昵的看向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