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老李福的身後向“宮”外退去,這次走的卻是一條直達前院大門的道路,從院落中的碎石小徑向前,隻幾十步便見了門脊,韓可孤暗道:宮禁如此狹促,一旦生出事端,如何得了。
行走間,遇到一個小太監領一名侍女,各自捧著個漆朱的大食盤子,小心翼翼的迎麵走過來。擦肩一過,韓可孤隱約瞥見被沙籠罩住的盤子中平擺了十幾碟的葷素菜肴和一小盅白米飯,便小聲詢問:
“請問公公,這可是為娘娘備下的膳食?”
“是。”帶路的李福尖著聲音回答:“是劉伯爺在隆聖城中尋來的一個廚子,娘娘吃了他做的飯食,倒還覺得可口。”
韓可孤點了點頭,聽著他絮叨些娘娘的日常飲食情況,便到了“行宮”門首,道別而出。走了很遠,還在想:在上京宮中時,娘娘錦衣玉食,每餐少不得百十碟子的精細菜肴,如今算是粗茶淡飯了。讓她品一品民間滋味,也算是好事。
原想著一幹老友同僚知道自己入了朝,一定會登門探望。卻不料兩三日都不見動靜。韓可孤不明所以,便親自過去拜訪相熟的幾位留守大臣,卻不想竟都是以“出外公幹”、“不在家中”等等理由,被拒之了門外。細想之下,韓可孤恍然大悟,這些人盡都是懼怕劉升,知道如今自己與那人不能兩立,唯恐招惹下禍端,才都避而不見。心中感慨,人都有趨炎附勢、趨吉避凶的一麵呀!多年的老朋友也不例外。不過轉念一想,也就釋然了,連尊貴如娘娘者都懼怕他十分,何況這一幹臣子呢?即使有人想做錚骨之士,也要考慮一家的妻兒老小安危,這一點上在朝之臣便不如外放的了。家眷遠置,少了後顧之憂。
在自家官衙時,政事軍事繁雜,如今有了幾日清閑倒也難得。隻是又三兩天下來,韓可孤覺得不大對勁兒了,仔細琢磨,才猛然想到:別人能避而不見,那位攪得舉國不寧的劉升劉伯爺也同樣能采取這樣的辦法對付自己。不能在朝堂上對麵爭鋒,劉升的氣焰無從泯滅,娘娘的危機無從緩解,朝臣的信心無從樹立。自己與高嶺百般思想,甘冒風險放下壓頭的軍政大事,奔波來此的目的豈不就落了空麼?
即使不想見、不敢見,也要想辦法逼得他相見。韓可孤左思右想,臨機定出一條引蛇出洞的計策來:大張旗鼓地向朝廷上疏,敦請娘娘鳳駕移蹕澤興府。打蛇打七寸,韓可孤確信劉升此時最怕的就是公然提出這個議題,破壞了他挾持朝綱的險惡用心。唯有如此,才能讓這條貪婪的毒蛇氣急敗壞,主動爬出窟穴。
把麵晉娘娘時所表達過的那些意思,又斟酌字句謄寫成了書麵的奏折,語氣更加激烈而直接,韓可孤要用自己的介直給那些唯唯諾諾、姑息畏奸的同僚做個表率,正麵挑戰劉升的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