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許多時日的醞釀修改,更名為鄉軍的初期團製始於北安州時期的墾軍團結兵,經李長風與李新諸人稿成,最後又經韓可孤完善補充而確定下來。
鄉軍仍用團製,下設三個營,每營正兵五百人,配副兵。副兵即是最初的輔丁,與原來不做添加,仍按整營均算以一對一配置,一般不直接參與戰鬥,平日做為日常勞動主力,但要求定期集訓,做為戰場輔助和候補力量。
營以下細化,仍延稱為甲,一營千人,劃五甲,甲之下分十火。李長風仍念念不忘火勢厲害,提出每營設火甲劃入遠攻弓箭手序列。
如此,在副兵、正兵、火長、甲長之外,另有帳房、文書、參知、司副、營統領計十人,故而每營實際編製五百零九人次。
李長風思維細膩,考慮得周全,為了適應日後隨時擴軍需要,在大營之後,另設小營,以五百人做為基數,級別按人數遞進。
營製雖有大小之分,但兵種構成卻是相同,弓箭手仍延用以往排射戰術,一正二副成組,提高射擊速度。刀槍手不設副兵,援引改造後的當初李長風在平州起義時采用的三才陣法攻擊模式。使箭及遠,刀近博,兩者有機結合,形成有效層次進攻、防禦體係。
鑒於遼國境土日近萎縮,馬匹供給勢必出現缺口,關東建議將原有步甲增建成營。他的理由很簡單,騎兵雖然在平地上跑得快,但是進入到逼仄複雜地形中就隻能像一步三晃悠、半天磨蹭不出幾步的老王八一樣,甚至比它都不如。王八還有個硬殼子扣著禁揍,可騎兵隻能擎著挨打。這時候的步兵表現便不同,隻要訓練得好,火刀火海都去得。這便是大象與猴子的不同巧妙之處。一席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蔡高嶺這麼個冷臉不會樂的人都捂起肚子笑罵他:似你這般如潑猴一樣活泛身子的人,世上能有幾個?
雖然關東的話說得有些玩笑,卻蘊含了一定道理。韓可孤當即拍板,每團除日常馬術訓練之外,加大步科訓練力度,團中專設步營,在實戰時合理組合,各取優勢。
軍中武藝高超之將不缺,但大多都有職務,甚至有的已經兼任數職,所以戚豹得償所願,被直接提拔到步營司副的位置,專事訓導之責。
韓可孤之所以要獨出心裁,另立軍製,其目的是看到遼國後期的京州軍、皮室軍、族部軍甚至忝為皇室親信的宮帳軍中官兵腐敗到了極致。他要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惡劣影響,拋棄掉原有的那一套己經不適合當前需要的東西。
唯上梁端正下梁才能不歪,將為兵首,兵質優劣在將,將官優劣在選。這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一絲馬虎敷衍都來不得,李長風順延以往韓大人提拔官吏參照科考製度的思路,幾經易稿終於製定出選取將仕的條件和辦法。
其一,才堪以用;其二,戰不畏死;其三,絕對服從;其四,甘苦同共;其五,忠義血性。
韓可孤任免官吏,曆來重視德才兼備。他最屬意最後一項,無忠義者,不可以為謀,無血性者何以言勇?
宋末多出叛逆,睦州方臘、南詔鍾相、粵東陳吊眼,以及如今歸入自己麾下的古意、常家兄弟、楊天王、李太子諸人無不是被苦難逼上的梁山,在昂揚抗爭中,堅決履行了兄弟間的忠誠義氣,憑一腔血勇馳騁南北,所過披靡。與宋國乃至大遼的官場腐化、軍營頹廢形成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