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節(1 / 2)

是有許多歉疚————

通州郊野十家子,軍府衙門後院的寢房裏,韓可孤躺在微溫的大炕之上,透過窗欞看滿天星鬥燦爛,忍不住婉聲歎息。

現在鄉軍大擴,食物自是不愁,大倉裏的存糧再佐一些打殺的山牲畜,足以堅持到新米收獲的季節。通州物產豐富,野生植物種類繁多,人參、甘草、五味子、枸杞、黃麻??????許多種可以入藥,常用的草藥不缺乏,隻是工營那裏的材料很是短少,雖然現在以舊鐵入爐,重新鍛煉,又在放馬溝一帶開發出一條鐵礦脈,但還是入不敷出,冶鑄材料缺口仍大,難達到一卒一器的配置。

若要缺口補齊,在正常情況下,一是朝廷供給,二是自己購置。如今形勢之下,第一條是不用想的了,而通州四麵皆在金兵封鎖之中,出入不便,隻能尋找渠道暗進私貨,直接導致了采購成本提高。大倉之內銀錢拮據,獨缺阿堵之物,韓可孤隻得向蕭平之告急“務請州倉一為協濟,乃解燃眉之需!”

事實上,通州節度使衙門有原駐軍坐吃山空,此時並不富裕,不過主要還是體現在米銀方麵。前些年朝廷配撥的兵刃甲器還有倉存,蕭平之顧全大局,他明白現在形勢下,鄉軍存則通州存,支援鄉軍等同支援自己,況且又能以這些無大用的鏽鐵疙瘩換回些感情麵子,將來米荒時也好向軍府方麵張口。各取所需的事情,唯傻子所不肯為。

奈何兵漸多,器仍不夠用,韓可孤苦思冥想了幾個夜晚,終於下定決心呼籲通州百姓解囊。一而擬定章程,請士紳相助勸捐。韓可孤清名播與野,是百姓信得過的好官,求捐又是為了保衛自己家園,所以捐局熱鬧,百姓們富則多貧則少,量力而為,有錢出錢有米出米,紛紛慷慨,人人踴躍。

其時兵亂之年,通州百姓並不富有,有些困難人家連裹腹都很困難。鄉軍雖然不以朝廷濟餉,但總能維持,此次是第一次行此無奈舉措。這如同在困頓百姓口中討米,很可恥,很可悲,無怪乎韓可孤在感動之餘平添出很多歉疚。

然而歉意也好內疚也罷,無論如何擋不住韓可孤的心情好起來。鄉軍自成係統,選將募勇以地域為標準,凡親朋鄉友並編一營,強調袍澤一家,倫常情誼,實行上下製動的管理模式,府內任團首,首領擇下的層層遞選製度,使全軍上下關係融洽。

糧餉自足而獲得了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韓可孤非是拘泥之人,他明白‘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道理,空泛大義最缺乏號召力,唯有名利二字才能真正拿住人心。他將權力下放,把官與祿做為各級頭目向下施恩的工具,使其所屬感恩回報,對之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