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一個簡短的曆史故事(1 / 1)

1944年3月,英軍與日軍在緬甸展開激烈交戰,日軍駐緬甸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親自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以及緬、印、泰聯軍共約10萬人的兵力,聯合15軍直轄野戰重炮兵聯隊,開始強渡欽敦江。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英帕爾會戰”的開始。

為了補充給養,日軍搜羅了當地大量的活牛、活羊作為口糧,趕著這些家畜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日軍渡過欽敦江後,起初勢如破竹,英軍全線崩潰。不過奇怪的事情就在這時發生了。

日軍第33師團渡過親敦江後,師團主力分為左右翼兩個突擊隊。為夾擊殲滅鐵定、通讚地區的英印第17師,兩個突擊隊在3月15日到18日之間分別進到通讚東側及辛格爾地區,這時,擁有汽車千餘輛的英印第17師,正遵照後撤的命令,行進在通讚南北一帶懸崖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和曼尼普爾河的深山峽穀之間,被日軍追咬住。牟田口中將接到這一情況的報告後,大為喜悅。

然而,當該師團右翼突擊隊插進英印第17師的心髒部位的一個要害地點吐特姆後,所有軍官和士兵都發生了一個錯覺,他們認為英軍已向北麵逃走。所以便放棄了吐特姆這個要害而向東側的山穀集結。導致了該地點又被英印部隊重新占領了;另外,左翼突擊隊在與英軍激戰時,錯誤地認為英軍實力要遠遠超過自己,所以突擊隊指揮官向師團部發了這樣一份電報:“銷毀了密碼本、處理好了軍旗,以全部犧牲的決心進行戰鬥。”柳田師團長接到這份電報,誤以為該突擊隊要全軍覆滅,於是便命令他們暫時撤退以保存力量,這就為英印第17師開放了一條退路,英軍帶著數百門汽車牽引的大炮成功向英帕爾方向撤退,而實際上英軍當時已經準備投降了。

事實上,這是一個當時在日軍中服役的緬甸籍老兵所講的一個故事中的一部分,而導致這兩個重大錯覺的原因是日軍真的看到了“向北撤退的英軍士兵”以及“驍勇善戰的大量英軍”。

當我的那個軍迷朋友把他從緬甸老兵那裏聽來的這個故事講給我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可能是關於“降頭術”的故事,而“降頭”的來源,就是那些被當做食物的牛羊。

後來我翻閱了一些資料,發現了一段牟田口廉也晚年的經曆,他後來開了一家餐館,名字叫:ジンギスカンハウス。略懂日文的朋友都知道,這裏“ジンギスカン”到底是成吉思汗還是烤肉的意思?

也許,魔鬼也會將魔鬼擺上自己的餐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