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絲綢如何暢銷世界?(2 / 2)

歐洲的羅馬時代基本與中國的秦漢時代同期。為了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於建元二年(前139年)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張騫將西亞的帕提亞翻譯為“安息”。因此張騫的這次“鑿空之旅”,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建立了更廣泛的正式官方聯係。

張騫溝通的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帕提亞),往西到達條支、大秦(羅馬);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自從絲綢之路全麵溝通之後,中國絲綢通過駱駝商隊的長途販運,源源不斷地流入西亞和歐洲。羅馬人主要通過帕提亞獲得中國絲綢。到中國東漢時,已經有羅馬使節經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得到了漢朝皇帝的接見。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跨越茫茫沙海的歐亞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後不久,人們又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在唐宋時期走向繁榮,到明清時期,隨著大航海運動的風起雲湧,這條古老的海上航線成為近代全球化運動的最重要曆史場景。

海上絲綢之路以大型帆船為運輸工具,經太平洋溝通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經印度洋溝通印度、非洲和阿拉伯,擅長經商的阿拉伯人將中國絲綢販運到更遠的歐洲。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終點站之一,威尼斯依靠絲綢貿易獲得空前的繁華。與陸路相比,海上貿易規模要大得多。隨著絲綢貿易量的擴張,必然導致絲綢技術的對外擴散,到唐宋時期,從日本到印度乃至歐洲,基本都有了相當規模的絲綢生產,這也奠定了近代世界絲織產業的大致格局。

●絲綢技術遭擴散?

在早期歐洲,絲綢一直被視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飾用料,但進入中世紀之後,中國逐漸失去了對絲綢技術的壟斷,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常常被歐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這些絲線。到後來,中國幹脆以出口生絲為主,歐洲紡織工業因此獲得了充足的原料來源。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把絲綢生產技術視為絕密,禁止外傳。這使得早期的歐洲人對絲綢的來源想入非非,羅馬人堅信絲綢是中國人用一種特殊的樹葉織成的。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隨著絲綢技術在中國南北的擴散,勢必也會傳播到境外。朝鮮最早獲得養蠶技術,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陸續學會了蠶絲技藝。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不僅開始生產絲綢,而且隨著武力擴張,還將蠶絲生產傳播到了整個地中海地區。

中國失去絲綢技術的壟斷之後,依然保持著無可匹敵的規模優勢,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向歐洲和近東輸出高質量絲綢。但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古老的絲綢工業首當其衝,在廉價的棉紡品衝擊下,絲綢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複返。對現代人來說,絲綢更多是作為一段曆史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不過,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下,古老的“絲綢之路”又重新煥發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