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下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構建
封麵人物
作者:傳馨
編者按:21世紀是信息革命的時代,也是藝術設計創新的時代。在以互聯網高新技術主導的現代傳播格局中,以動態性、交互性為標誌的設計形式比重越來越大,數字化時代已湧現出更多的新型設計領域。加強協同創新與學科融合,將學術高度與社會應用聯結,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以學科交叉為特點,將現代藝術設計理念與教學創新及新媒體技術完美融合,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形成了現代設計與傳媒教育獨樹一幟的風格。本刊記者有幸采訪了院長程建新,讓我們在感受該學院獨特的藝術設計及現代化教學模式魅力的同時,體悟程院長睿智創新的育人理念,以期對我國的傳媒教育提供些許借鑒。
程建新:男,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家二級教授。擔任學院“藝術設計”主講教授、設計學責任教授,是上海市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其他社會職務有: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中國高校科學與藝術創意聯盟副理事長、上海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上海室內裝飾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首飾設計協會副會長、世界華人設計學術協會副會長、亞太設計家協會副主席、香港當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等。先後完成和主持各類設計項目30餘項,相關產品設計分別獲第二、第三屆上海科技博覽會金獎;獲國家專利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編寫專著和教材8部。還組織發起眾多設計活動,並多次被聘為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國際工業博覽會設計競賽等多項評選、賽事和各類科技評審活動的專家評委。曾獲中國寶鋼優秀教師獎,首批入選“影響上海設計的100位(個)設計師及機構”,獲“中國工業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及聯合國友好理事會頒發的“年度品牌理論建設傑出成就獎”等榮譽稱號。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程院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刊的采訪。大數據時代,新媒體傳播技術對傳媒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貴院在幾十年教學實踐中以學科交叉為特點,已形成頗具特色的教學體係,請您談談在大數據傳播背景下,貴院如何開展學科建設?有哪些創新理念和成功的改革經驗?
程院長:您好!非常高興接受貴刊的采訪。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依托華東理工大學強大的學科背景,已具有其鮮明的辦學特色。學院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培養創新型、複合型的現代創意、設計人才為己任。近年來,根據創新型高校建設的目標和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學院在學科建設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刀闊斧的改革、調整和深化,對專業創新教育體係進行了新一輪的研討與實踐,將“協同創新”、“學科融合”的思路能動地融入教學體係和模式的改革中,推進相關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水平。學校首先在機製保障方麵給予高度關注,打破學院界限,按照學科類別設置了3大學部,設計與傳媒學科歸於“科學與藝術學部”,學部內融合了學校相關優勢學科的優質資源。借助此平台,設計學科可以最大限度做好頂層設計,引導學科發展,目前學科已與信息學科、社會學科、材料學科、機械學科等開展深度合作,形成了學科交叉的格局。
其次,教學模式改革和探索是實現教學效能最大化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目標順利實現的有力保障。根據設計與傳媒學科的專業特點和社會相關人才需求的實際,首先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的“T”型知識結構。推廣“設計思維引領社會互動的教學模式”,在相對完整的教學模式總體框架基礎上,按四個象限將相關課程在坐標上給予形象的定位,讓教師和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訓練目標和要求一目了然。
第三,教學目標實現手段和策略研究:實質、高效地發揮教學產學研基地作用,將社會頂級的設計團隊直接引入課堂,讓具有良好實踐經驗的設計精英直接登上講堂。“設計思維引領社會互動的教學模式”的效力得到良好體現。事實證明,協同創新不僅是國家“十二五”轉型升級發展的戰略規劃,同時也是促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促進相關學科建設、推動高校轉變創新發展方式和體製機製改革的指導性思路。
記者:21世紀是競爭激烈的高速發展世紀,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理應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但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情況和培養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批量生產”現象較普遍,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貴院在人才培養方麵又有哪些積極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