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前往濟寧城路上,經過曲阜。本來皇帝想快馬加鞭的趕路,不想入城歇息。但當他看到路邊餓斃的難民與豪華壯麗的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皇帝就打算順便進入曲阜城休息一下並了解當地的情況。
中國第一位文化偉人,是儒學的奠基人孔子。後人尊為“素王”、“聖人”,和堯、舜、文、武相提並論。
“素王”有王者之誌,卻無王者之福;有救世之心,卻無救世之力,生不逢時,坎坷多難。他意想不到在身後交上了好運,受千秋供奉,讓君主們拜倒在座下。他踏著極為穩健的步伐,一步一台階地向綿延無窮的後世走來,走進宮殿,走上社會,走到海外,身影越來越高大。
走到明朝大一統皇帝時代,孔聖人步入青雲。
明太祖朱元璋尊孔,不是為了孔子,是為了發揚儒教;發揚儒教,不是為了儒教,是為了他一統天下的一統秩序。
在儒道釋三教中,儒教是唯一的入世之教。它的入世,由於合乎國風民情,由於曆代王朝的提倡,由於千百年的滲透,已水銀瀉地般地滲透了整個世俗社會,滲入到國民血液之中。
《論語》孔聖人的語錄,老人家以樸素易懂的語調,教導人們要安分守己,要不偏不激,要施行仁愛,要循規蹈矩,要知書達理。千言萬語並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之道、如此之理,各代皇帝聽了高興,天下臣民一體如此,何愁江山不穩,社稷不安。
洪武皇帝抓1住孝字,抓出了頭緒,抓到了根本。一個孝字,凝聚著理國之道。一個孝字,理順了金字塔式的上下關係。一個孝字,讓龍椅靠住了泰山。
大明朝的各級文官出身儒門,自然要為儒門說話,要為儒門爭利益,他們在總1理萬機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儒家觀念當成了執政法則。加上汗牛充棟的來自科舉的各層官員,更是把儒學發揚到每一寸國土。儒學,官僚的進身之學,立身之學。
正是儒學對封建王朝的重要性,造就了衍聖公一家的榮華富貴。不過孔家後人不知感恩戴德,和平時節隻知道為非作歹、欺壓百姓,到了戰爭年代,他們往往舉手投降,淪為異族的高等奴隸,他們的膝蓋之軟是人所共知、人神共憤,毫無氣節可言。
朱由校本人對孔子並沒有什麼壞印象,他前世小的時候聽老師講讀《論語》,他對孔子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教學和以人為本的觀點非常欽佩。但是中國有一句俗話,“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後來虛偽的士大夫拚命咬著孔子的那些思想糟粕,把孔子思想的局限性當做真理,甚至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惡意歪曲孔子的本來說法。
在去往曲阜的路上,皇帝路過了幾個寂靜的小村莊,一路上看見幾十具餓殍屍體。朱由校還看見一父一女,那孩子餓的麵色青白,頭上插著草標,見我們走近,以為是買主,又驚又怕,渾身抖著撲到老人懷裏,嘶啞著聲兒哭:“爹呀,別賣我,我會織草席、會燒飯,我討飯都行,爹呀,你不心疼我了!”女孩一邊哭一邊抓打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