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子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封給他附庸,附庸小國號就叫秦。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國號繼續使用。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隻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於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最早的字書當中的秦,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兩個解釋,一是伯益之後所封的國,二是禾名。伯益就是益,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曾經被禹選為繼承人,後來被禹的兒子殺了,因為秦人把伯益認作為自己的祖先,所以伯益之後所封國。禾名,就是禾苗的名字。
甲骨文和金文,秦字的下部是兩個禾,象形的是禾苗在密植叢生長在一起,上部的中間,像寶葫蘆一樣的字符,象形的是禾苗的禾穗,是朝天生長的,一般的禾穗會彎下來,上部的左右好像一對爪子一樣的東西,表示雙手收獲,從字形來看,秦應該是密植叢生禾穗向天的禾。
《說文解字》把秦這個字列在禾部,禾是表意的符號,基本可以斷定,秦這個字的初義是禾,而不是國號,這個密植叢生禾穗向天的禾,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經過考證禾是指現在稱作草穀或者是毛穀的禾本科優質牧草,貓尾草,馬和騾子最喜歡吃,這種牧草在今天的西北、東北和華北還有種植。
秦的國號和秦人立國的曆史密切相關,秦人的立國始於非子,按照《史記》的記載,說非子住在犬丘,他善長於養馬,周孝王聽說之後,就把非子召來,讓他為周王室養馬,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一帶,把馬養的是膘肥體壯,而且繁殖率很高,周天王很高興,就把非子召來。
說:“你的祖先伯益為舜帝主持馴養牲畜,牲畜的繁殖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賞給他一塊土地,又賜他姓嬴,現在你也養的這麼好,朕也封給你一塊土地,作為附庸吧。”
秦作為一種政治實體,正式開始於非子,這一個附庸小國,國號就叫做秦。這個叫秦的牧草在當時很重要,非子的地位很低,他隻不過是一個馬夫,封給他附庸是很難想象的,附庸是比諸侯小的國,為了紀念這份榮耀,為了標誌立國的根本,所以國號就叫做秦。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完成了古中原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贏政建都鹹陽,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
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的擴展,當時疆域西部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秦作為一個封建大帝國,在輻員廣大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
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製,即三公九卿製,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的奏章,下達皇帝的召令,兼理國家監察的事務,三公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由皇帝掌握最終的決斷權。
地方實行郡縣製,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實行土地私有製,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製;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秦朝創下了一套封建國家製度,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後鑄成了十二個銅人。為了加強控製,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鹹陽附近居住。
秦朝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實行什伍編製,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了少數幾種書籍之外,大量詩書、典籍、諸子百家著述一律燒掉,並將四百六十多名的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的曆史事件。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
秦始皇自稱為始皇帝,他一心想讓秦朝的天下千秋萬代延伸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十五年之後,才傳到第二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盡管他采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是他的獨裁專製、橫征暴斂,早已經埋下了禍根。
他征招了七十多萬人修造阿房宮,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造驪山陵,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他殘酷賦役的控訴。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的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