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曆代帝王陵墓之冠。秦陵的陵基為近覆鬥方形,夯土所築成,陵基東西寬三百四十五米,南北長三百五十米。圍繞著封土堆,在地麵上還築有兩重南北向長方形城垣,內城和外城的四麵均有城門,城的四角還築有角樓。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一點五公裏處,它是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總麵積達二萬多平方米。兵馬俑坑均為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坑內藏有陶質兵馬俑七千多件,木質戰車一千多輛。秦兵馬俑皆模擬人、真馬所製成,武士俑高約一點八米,麵目各異,從服飾、甲胃和排列位置可以區分出它們的不同身份,武器是經過鉻處理的青銅製品,鋒利無比。
秦始皇繼位之後不久,便開始在驪山營建他的陵墓,統一六國之後,更從全國各地征調七十萬人參加墓陵的修建。前後費時將近四十年,至秦滅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史籍記載,陵丘高有五十多丈,周圍五裏有餘,墓內建有各式的宮殿,陳列各式的奇珍異寶,工程之浩大為曆史所罕見。
三個坑的武士俑有七千件,戰車一百輛,戰馬一千一百匹。由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千年前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所向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一點八米左右,形態各異,表情逼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
兵馬俑是用模塑結合的方法所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當時秦朝總人口約二千萬,而築陵勞役達七十二萬之多。修陵的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二千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多級的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的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
徐福被皇家侍衛引領走進了秦皇的陵墓,在他的身後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女子身上的穿著與中土人士不同,顯然她是一個異國的女子。
當一群人經過兵馬俑坑時,徐福被眾多的兵馬俑所嚇到。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麵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七十人,其中除了三個領隊身著銷甲之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係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像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
其後是六千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三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三十五乘駟馬戰車間隔在十一條東西向的過洞裏,排成三十八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