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根據他所看見的來評判國黨與共黨,國黨政府腐敗、玩忽職守、混亂、經濟、稅收、言行、欺騙、黑市、與敵人做交易。共黨政府,減稅、減租、減息、提高生產和生活水平、參加管理、實踐諾言。
一九四三年初,史迪威的報告寫道:不可以忽視****的力量,國軍的士氣低落,長官貪汙,政治派係紛爭,無意抗日,隻有由美國幹涉,要求國民政府解除對共區的封鎖,分配租借物資給****,才能有改善情勢。****民族意識甚強,受到人民的擁戴。
一個是國黨統治區的封建中國,一個是****統治區的人民的中國,在中國不滿現狀的人,多數人都是傾向****。
史迪威與蔣氏之間從一開始就是敵對的關係。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史迪威對於在緬甸的日軍嚴重的低估,以及企圖對進攻奪回仰光的堅持。
蔣氏則是反對對緬甸的進攻,他卻不想和羅斯福派到中國戰區的史迪威唱反調。史迪威在美國軍隊中頗受欽佩,他被認為是一個性格暴躁、直來直往的士兵中的士兵,但他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陰謀家,史迪威的目標是成為中國戰區全部中國軍隊的盟軍總司令,他差一點就成功了。
史迪威曾公開批評蔣氏將美國運來的裝備補充他的嫡係部隊,史迪威認為,美式裝備的分配,應該以軍隊的能否作戰作為標準,應該包括共黨的第八路軍在內。引起了蔣氏的憤怒,蔣氏認為史迪威幹涉中國的內政,必去之而後快。
當時湘桂戰爭挫敗,蔣氏要求撤換史迪威,構成了中美外交的危機,蔣氏在國黨中常會曾拍案咆哮,說史迪威必須要撤換,不容姑縱。
羅斯福與丘吉爾決定要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暫緩反攻緬甸,建議由中國先反攻北緬甸,等到有成效之後,再由英、美海陸軍進攻南緬甸,蔣氏同意。史迪威暗中與****接觸,想要使用八路軍,引起蔣氏大為不滿,使得開羅會議暫時擱置。
中、美意見相左,主要是為了反攻緬甸的問題。日本為了防止中國駐印度軍隊的東進,向緬北增兵,駐印軍受到阻礙。史迪威要求遠征軍自雲南夾擊,蔣氏以無勝利把握未允許。
羅斯福因為史迪威及英方要求雲南遠征軍前進,對於中國的借款不答應,更是以斷絕物資供應作為脅迫。蔣氏憤怒,決定要強硬對付,指責美國對於借款之事,有背於同盟國的交往,中國對於在華美軍的費用,將不再負擔,華盛頓政府異常的激動,中、美關係幾瀕破裂。
當時,一方麵是華軍在湘桂戰爭中,節節的敗退,最後退到貴陽附近的獨山;另一方麵是史迪威在羅斯福的支持下,積極要求開辟滇西戰場,使得蔣氏左支右絀,窮於應付。史迪威還掌握了美援軍用物質的分配大權,但是蔣氏絕對不準他分配給八路軍,蔣氏與史迪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蔣氏拍案咆哮,說史迪威必須撤換,不容姑縱。蔣氏憤怒,決定要強硬的對付。蔣氏是一個很有骨氣的領袖,對於羅斯福、史迪威的脅迫絕不低頭,委屈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