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玲說:“那就把菜做好吃了不就行了嘛!”高明說:“好,菜當然要做好吃點,不然我們就不必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去香港請來那裏的名廚了。但如果菜做的好吃可以讓顧客來5次,你們可以掙到5塊錢,難道你們就不想再多掙些嗎?不想把更多的錢攢下來或寄到家裏嗎?如果你們讓顧客感受到真正的賓至如歸的服務,加上我們的好吃的飯菜,他們會不會多來幾次呢?就算是一個人多來一次,那麼北京城裏這麼多人,你們想想你們要多掙多少錢啊!”底下又是“嗡”地一聲議論成一片。高明接著說:“你們知道的,你們的工資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保底工資,一部分是效益工資,這個效益工資可是隨著公司的效益浮動的,回頭客越多,這個效益工資就越高,你們掙得就越多啊!如果你們留住了每個顧客,讓他們一想到吃飯就想來這裏,那麼咱們得掙多少錢啊!怕是數都數不過來了吧!”
高明說道這裏把預備好的一個台灣製作的關於“顧客滿意”的培訓短片播放出來,裏麵所有的場景都是台灣的服務業中日常的接待顧客的場景,包括餐館,商場,銀行,機場,醫院等。所有裏麵的服務人員的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對顧客非常禮貌得體又不失風度,尤其是女服務員的動作和儀態都很優雅大方,讓人心生羨慕之感。看完後,高明說:“你們看,資本主義國家的服務員都可以做到賓至如歸,難道我們社會主義的服務員就不能嗎?你們有看到她們因為這樣做就失掉了尊嚴嗎?”眾人又開始小聲議論起來,他們都覺得像片子裏的那些服務員都很讓人賞心悅目,人家也沒覺得失了身份,一點也沒有自己想象的舊社會的那些奴才下人的做派,心裏的這個彎也就多半轉了過來。
高明又說:“所以,要做到顧客滿意,並不是要你們去把自己變成舊社會的下人那樣,我也不會允許有這事發生!你們可以看到,這些片子裏的那些服務員都很自信,他們的工作都很出色,而顧客們也都很滿意,這樣一來,顧客們當然會願意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服務更好的了,對嗎,小玲?”小玲點點頭說:“我明白了,人家做的確實是漂亮噻!我們也可以這麼做!”高明笑道:“這就是了,那麼,如果沒有疑問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怎麼讓顧客滿意。”
接下來,高明給員工們講述了國外服務業是怎麼對待他們的顧客的,並讓員工們輪換著一部分扮演顧客,一部分扮演餐廳人員,然後當場讓眾人點評各個環節的表現。另外,高明還特地找了三個服務員表演了幾個特地設計的場景,然後讓員工們討論怎麼才能在這樣的情況下達到顧客滿意。員工們對於這種當時顯得很新穎的培訓課程都很感興趣,到後來都放開了,熱情高漲地參加到討論中,培訓的效果非常出色。
高擁軍開始時還不太適應這種典型的“資本主義做法”,後來經高明苦口婆心地擺事實講道理才帶著懷疑同意了。阿虎在香港的一個要好的大廚也已經到崗,兩人則是職業選手,壓根兒就不太懂得大鍋飯是什麼意思,好好的為什麼要跟顧客找別扭呢?所以他是從頭到尾的讚成,而且看到高明製定的標準和培訓大綱,覺得自己的理念竟還不如這個孩子,心裏對高明就從此另眼相看,真正地把他當成是“致富的領路人”了。阿華則從來沒什麼意見,一切以高明為馬首是瞻,“凡是高明說的就是對的”。整個是一個沒理由的服從和崇拜。這樣一來,管理層的意見統一,行動又堅決徹底,從開始就徹底杜絕了一切大鍋飯體製中的弊端,很快就把這個新生的隊伍練得呱呱叫。
到了1983年春節前夕,阿華粵菜館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終於開張了。餐廳的第一層是普通桌,四周是港式的操作間,顧客可以隔著櫃台看得到裏麵的操作。餐廳的門口朝南,進來後的右手是幾排高低相間的玻璃水箱,裏麵是各式各樣的海鮮水產,水箱的旁邊是一個長桌,上麵鋪著白色的台布,台布上擺著各式的菜肴的樣本。北牆是一溜的臘味和鐵板燒的櫃台,櫃台的上方掛滿了各式的廣式燒臘,食客可以看到穿著白色製服的廚師在裏麵的操作,櫃台邊香味撲鼻,琳琅滿目的菜品令人看到就食指大動。靠西牆安排了幾個由屏風隔開的小雅間,裏麵都是十人台。樓下的大廳有幾根紅色的大柱子,上麵浮雕著金龍,桌椅、屏風、櫃台都是從廣東定製的古香古色的紅木家具,上麵都鋪著潔白的台布。樓上則全是包房,包房的名字就以城市的名字命名,比如“紐約”“巴黎”等等。餐廳提供早茶,午餐,晚餐,以及宵夜,基本上是24小時,隻要有客人就有營業,這也開了京城餐館的先河,也給當時平淡無趣北京的夜生活平添了一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