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生態文明建設
政法論壇
作者:邱婷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醒目的提高,然而一係列的生態危機,讓人們逐步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地位上。本文擬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的成就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兩方麵來做一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生態文明;十八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得到了超前的飛躍,與此同時,資源的浪費、生態環境惡化等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日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的報告,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地位上。
一、取得的成績
在黨和國家領導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紛紛展開了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過幾番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一)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自1978年11月至今,國家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生態環境破壞情況,實施了不同的生態工程,例如:北方三北地區興建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即“三北”防護林;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京津地區的風沙源治理工程;岩溶地區石漠化工程;地方造林綠化工程等。據國家林業局統計,截止2011年年末,森林覆蓋率由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39%;自然保護區建設得到加強,全國建設自然保護區91處,國務院批準晉升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4處。
(二)生態經濟的雛形出現。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生態經濟作為其支撐,生態經濟就是改變以往的線性生產模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讓經濟活動存在於“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模式和節能模式中,並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我國生態經濟已具雛形。
(三)公民環保意識得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全民參與的重大工程,脫離了環保意識是不可能實現。近幾年,環保意識日益受到我國公民的關注,公民普遍樹立了和形成了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環保觀念。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麵臨著自然環境汙染嚴重,自然資源極度短缺,自然災害頻繁,生態係統惡化等等生態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製約我國全麵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加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土地。”國土空間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我國城市化建設正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城市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增大。中國國土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麵積並不多,約有百分之六十的國土為山地和高原,自然生存條件惡劣。有限的適宜開發的國土資源,令不少地方政府和商人將目光投向了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近幾年,關於耕地違規開發、濕地破壞嚴重、河流汙染厲害等報告屢見不鮮,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如何協調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空間需求壓力與有限適宜開發國土資源之間的矛盾,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問題就必須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